艾灸治疗痫症-艾灸申脉治疗癫痫
1.?针灸治腰痛
2.束骨简介
3.经外穴针灸单穴治病
4.有治疗风湿的偏方吗?
?针灸治腰痛
腰痛极为普遍,其病症较为复杂,但主要病因无非是由于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导致疼痛。针灸在于激发经气,疏通经络,通调气血,以达到镇痛的目的。临床上针灸治疗腰痛,对急性腰扭伤、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都有明显效果。
急性腰扭伤
先在风市穴和阳陵泉附近找压痛点,常用穴位有殷门、申脉、委中、风市、阳陵泉,每次选3~5穴,进针后中等 *** ,留针5~10分钟。局部取阿是穴,以及相应的夹脊穴、后溪、殷门,进针后强 *** ,持续运针1~2分钟,不留针。
骨关节炎
取相应夹脊穴、肩腢、曲池、环跳、阳陵泉,进针后中等 *** ,留针时间以20分钟为宜。若局部怕冷,可加温针或艾灸。
腰椎间盘突出症
常取阿是穴、肾俞、夹脊、大肠腧、环跳、秩边、委中、承扶、殷门、风市、承山、阳陵泉、悬钟,每次选4~6穴,进针后中等 *** ,留针30分钟为宜。强 *** 可取阿是穴、殷门、承山,直刺阿是穴针感要强,使针感向下肢放射到足底。
腰肌劳损
肾俞、大肠俞、委中、手背腰痛点、肝俞、阳陵泉、足三里、命门。常取穴位肾俞、大肠俞、委中,上腰痛加志室、命门,下腰痛加腰眼、腰阳关。用弱 *** 手法,一般留针20~30分钟。
束骨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骨骼部位名·束骨 5 经穴名·束骨 5.1 束骨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束骨穴的定位 5.7 束骨穴的取法 5.8 束骨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束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束骨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束骨穴的配伍 5.13 特效 *** 5.14 文献摘要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束骨 1 拼音
shù gǔ
2 英文参考Shùgǔ BL65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ùgǔ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6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6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束骨:1.骨骼部位名;2.经穴名。
4 骨骼部位名·束骨束骨为古代骨骼部位名[1]。相当第五趾跖关节部分[1]。《释骨》:“小指(趾)本节后曰束骨”。[1]
5 经穴名·束骨 穴位 束骨 汉语拼音 Shugu 罗马拼音 Shuku 美国英译名 Restrict Bone 各国
代
号 中国 BL65 日本 65 法
国 莫兰特氏 V65 富耶氏 V65 德国 B65 英国 B65 美国 BI65
束骨为经穴名(Shùgǔ BL65)[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1]。束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输穴,五行属木[1][2]。束骨为第五跖骨小头之古称,此穴在其处,故名束骨[1]。束骨穴主治头目,腰背,下肢等疾患:如身热,头痛,目赤,耳聋,眩晕,项强,腰痛,髀枢痛,脚如结,腨如裂,癫狂,惊痫,泄痢,疟疾,痈疽,疔疮,目眩,腰背痛,下肢后侧痛,腰腿疼痛,癫痫,痫,现代又多用束骨穴治疗神经性头痛,落枕,腓肠肌痉挛,头晕,精神病,眼结膜炎,泪管狭窄,高血压, *** 手术后疼痛等。
5.1 束骨的别名刺骨(《脉经》)。
5.2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注于束骨。
5.3 穴名解束骨为第五跖骨小头之古称,此穴在其处,故名束骨[1]。
5.4 特异性束骨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木。
5.5 所属部位足部[3]
5.6 束骨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束骨穴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2]。
束骨穴位于跖区,第五跖趾关节的近端,赤白肉际处。伸足取穴[1]。
束骨穴位于足跗外侧,第五跖骨小头后下方赤白肉际处[4]。
束骨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束骨穴在足部的位置
束骨穴在足部的位置
束骨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
束骨穴在足部的位置(骨骼)
5.7 束骨穴的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小头后下方,赤白肉际处取穴。
束骨穴位于跖区,第五跖趾关节的近端,赤白肉际处。伸足取穴[1]。
垂足着地或仰卧位,第5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处取穴[5]。
快速取穴:沿小趾向上摸,摸到小趾与足部相连接的关节,关节后方皮肤颜色交界处即是束骨穴[6]。
5.8 束骨穴穴位解剖束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趾展肌、小趾短屈肌、第五跖骨骨膜。皮肤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腓肠神经沿跟腱外侧缘下降,经外踝与跟骨之间,在外踝下方转向前行,改称为足背外侧皮神经,沿足及小趾外侧缘,达小趾末节基底部。
5.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趾展肌→小趾对跖肌腱→小趾短屈肌[1]。
皮肤→皮下组织→小趾展肌[7]。
5.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足底外侧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7]。
布有第四趾底总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并有第四趾底总动、静脉通过[4]。
5.9 束骨穴的功效与作用束骨穴具有通经活络,清头明目的功效。
束骨穴有安神志、舒筋络的作用[1]。
束骨穴系膀胱经之输穴,有清热利湿之功,主治癫狂,头痛,项强,腰背及下肢后侧痛[8]。
5.10 束骨穴主治病证束骨穴主治头目,腰背,下肢等疾患:如身热,头痛,目赤,耳聋,眩晕,项强,腰痛,髀枢痛,脚如结,腨如裂,癫狂,惊痫,泄痢,疟疾,痈疽,疔疮,目眩,腰背痛,下肢后侧痛,腰腿疼痛,癫痫,痫,现代又多用束骨穴治疗神经性头痛,落枕,腓肠肌痉挛,头晕,精神病,眼结膜炎,泪管狭窄,高血压, *** 手术后疼痛等。
束骨穴主治头目、腰背、下肢等疾患:如身热、头痛、目赤、耳聋、眩晕、项强、腰痛、髀枢痛、脚如结、腨如裂、癫狂、惊痫、泄痢、疟疾、痈疽、疔疮等[1]。
束骨穴主治头痛、项强、癫狂、目眩、腰背痛、下肢后侧痛[7]。
束骨穴主治头痛,目眩;项强,腰腿疼痛;癫痫[5]。
束骨穴主治头痛,目眩,项强,癫狂,痫,腰背痛等[4]。
现代又多用束骨穴治疗神经性头痛、落枕、腓肠肌痉挛、癫痫等[1]。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头晕,癫痫,精神病;
2. 五官科系统疾病:耳聋,眼结膜炎,泪管狭窄;
3. 其它:高血压,腓肠肌痉挛,疔疮, *** 手术后疼痛。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直刺0.2~0.3寸,局部有酸胀感[5]。
直刺0.2~0.5寸[7]。
一般直刺0.3~0.5寸[1][4]。
5.11.2 灸法可灸[1][5][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注意:束骨穴不宜用瘢痕灸[5]。
5.12 束骨穴的配伍束骨配殷门、昆仑,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背痛,坐骨神经痛。
束骨配百会、肝俞,有清头目,调营血,平肝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束骨配大椎、风池、天柱,治颈项疼痛[5]。
束骨配百会、内庭,治急性头痛[5]。
束骨配申脉、照海、水沟、十二井穴,治癫痫[5]。
5.13 特效 ***用 *** 按压束骨穴,每次100下,每天3次,可治疗头痛、项强、目眩等头部疾病[6]。
5.14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暴病头痛、身热痛、肌肉动、耳聋、恶风、目眦烂赤、项不可以顾、髀枢痛、泄、肠癖,束骨主之。寒热腰痛如折,束骨主之。身痛、狂、善行、癫疾,束骨主之。
《备急于金要方》:狂易,多言不休。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目眩项不可回顾。
《百症赋》: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
经外穴针灸单穴治病
经外穴
1.内迎香
取法鼻孔内上部外侧之鼻粘膜上。
主治⑴扁桃体炎 ⑵咽炎
机理内迎香位于鼻内,肺开窍于鼻,胃经起于鼻,大肠经挟鼻孔,三经均与咽喉关系密切,取本穴放血,可清泻肺与手足阳明之热、消肿止痛。
刺灸法竹针刺放血
此法来源于一老中医家传秘方。笔者运用内迎香放血治疗各种急、慢性扁桃腺炎和急、慢性咽炎,取得满意的效果。急性发作者,一般针刺1-2次即可明显好转或痊愈。特别是对慢性扁桃腺炎及慢性咽炎,属痰热火毒瘀阻,久治迁延不愈者,针刺3-5次后,大都可痊愈,且一般不再复发。
操作:取一支2cm×0.3cm之竹签,将一端削成三棱针样尖端,制成竹针,常规消毒后备用。从竹针尖端起,向下量取相当患者中指1同身寸长,做一标记。针刺时,令患者坐位,背及头的后枕部靠于墙上,以免针刺时移动位置。将竹针尖端向上,伸入患者鼻孔中1同身寸深,使针尖一端紧贴于鼻孔外侧之粘膜上,针尖所到之处即是穴位。医者左手持针,用右手拇指弹击针柄,针尖迅速刺破鼻粘膜使之出血,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不同,出血在数滴或数10滴后自止。如出血过多,以消毒棉球塞入鼻孔压迫止血。咽部一侧患病,只针患侧鼻孔即可,咽部两侧患病两鼻孔都针,3日针l次,一般不超过5次。
2.金津、玉液
取法伸舌,当舌下系带两侧静脉上。
主治⑴急性胃炎呕吐 ⑵舌肿胀 ⑶急腹痛
机理穴位舌下,故凡瘀血阻于舌窍者刺之有效。呕吐为胃气不降,舌为心苗,胃之经别属胃散脾,上通于心。故刺舌又有调理脾胃、和胃降逆之功用。
刺灸法放血
对急性呕吐患者,用金津、玉液放血,1-2次可愈;对重舌肿胀、喉痹失音的患者,用此法大都在1-3次治愈。
操作:患者把舌伸出口腔,术者左手用消毒纱布捏住舌体向外向上翘起,右手持三棱针在舌下正中两侧静脉上点刺出血。
3.安眠穴
取法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之中点取穴。
主治失眠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失眠,治当辨别虚实,虚证针用补法,实证针用泻法,主取安眠穴,疗效甚捷。
按语:安眠乃经外奇穴,其特点是治病针对性强,疗效甚捷。本穴临近于脑部,针用补法,可获益气养心、补脑安神之良效。若于针治同时,适当加以口头暗示疗效更佳。
注意事项:此穴位于脑部附近,不易直刺过深,亦不要作大幅度提插动作。
4.海泉
取法舌系带根部正中。
主治中风后手指不用
机理心开窍于舌,主神志、主血脉,故该穴可醒神清脑、通经活络。
刺灸法点刺、合谷刺
治疗经验
中风偏瘫手功能不用者,不论病情轻重均可用海泉穴针治。
操作:患者正坐张口,倚靠椅背,自然伸舌,医者立于患者右前方,左手隔着消毒纱布抓住患者舌体,向后上方拉起,充分暴露舌底舌系带根部。右手持28号1.5寸毫针先点刺海泉穴,然后于其穴位两侧,应用合谷刺手法,左右成30度斜刺进针,稍加捻转提插,当患者有强烈刺激感或闪电感时即出针,出针后令患者运动舌体1-2分钟。
5.耳尖
取法折耳,耳廓尖端。
主治⑴麦粒肿 ⑵眼睑部肉芽肿 ⑶眼烫伤 ⑷急性结膜炎 ⑸蜂窝组织炎 ⑹急性腰扭伤 ⑺顽固性失眠 ⑻口唇疱疹 ⑼腮腺炎
刺灸法点刺放血;封闭;灸
按语:用火柴灸耳尖穴,能引内部郁热邪气透达体表泻而散之,加之耳尖穴能流散风热,解热毒之邪,则病自愈。
6.太阳
取法病人取正坐、或仰卧位,在眉梢与目外眦中点外l寸凹陷中。
主治⑴急性结膜炎 ⑵偏头痛 ⑶面神经麻痹 ⑷电光性眼炎
刺灸法点刺出血,平刺
治疗经验
针刺太阳穴治疗急性结膜炎和麦粒肿有的1次见效,一般不超过3次。
操作:毫针斜刺或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按语:太阳穴属经外奇穴。在它的周围有足阳明、足少阳、手太阳和手少阳四条经脉分布,有经穴和经外奇穴10数个环列。临床上此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今笔者利用此穴,采取以该穴为中心向周围邻经输穴及经外奇穴多向透刺的手法,可大大增强针刺的感应性,激发经气,加强太阳经气的输布和与邻经腧穴及经外奇穴经气的沟通,从而提高疗效。
太阳穴属经外奇穴,太阳透浮白穴是一种穴位之间的透刺法,从太阳至浮白之间经过三焦经到胆经,故此针能沟通三焦与胆经的经气,通则不痛,所以用太阳透浮白方法对偏头痛有一特殊疗效。
注意事项与禁忌:有出血性疾患者禁用。脑疝引起的头痛禁用。
7.印堂
取法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⑴急性腰扭伤 ⑵过敏性鼻炎 ⑶头痛
刺灸法平刺,可灸;点刺放血。
8.山根
取法双眼内眦部连线与督脉经交点上。
主治⑴癫痫 ⑵偏头痛
刺灸法推针
要求:山根穴定位必须准确,即在鼻梁根部督脉上,同时在运针时也不能偏离经线,刺激手法要保持相对恒定,以震颤手法使病人感到舒适为度,才能起一腔四窦共振作用,达到预期效果。坚持弱刺激,不能使病人有刺痛等不适之感,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按语:山根穴是督脉经上一个奇穴,它同样具备该经临床上主要治疗头、颈、项部病症、热病、神志病的功能。
该穴所处的部位是一个特定位置,在该穴的下方是鼻咽腔,而鼻咽腔与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有着直、间接联系,所以山根穴实质上是连结一腔四个窦的重要枢纽,故在山根穴施以一定刺激,而这个刺激是以推刮针柄的弱刺激所产生的颤动,通过一腔四窦共振作用,又直、间接地对颅底韦立氏动脉环起刺激作用。所以尽管病人感到局部只是比较轻微的弱刺激,但内在的效应波及范围却相当广泛,达到有效刺激量值,从而改善了脑部的血液循环和功能。
9.三角灸
取法以患者两口角的长度为一边,以脐孔为顶点,作一等边三角形,使底边在脐下呈水平,两底角处是穴。
主治慢性泄泻
刺灸法隔姜灸
治疗经验
凡慢性腹泻服药效不佳者,采用三角灸效果良好,多3-7天可愈。
操作:按取穴法标记,以生姜2片厚1分者置穴上,以中等艾炷灸之。一般5-7壮为宜。
10.下秩边
取法患者侧卧位,伸直小腿,屈曲大腿,屈膝为130度,胸部稍向前倾斜约10度(体位必须正确)。以髂前上嵴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作为一边,另两边向骶尾方向划一等边三角形,在其两边相交处即为下秩边穴。体胖者可向骶尾方向下移1-2cm。
主治尿道痛、尿道炎
刺灸法直刺
按语:下秩边穴是师怀堂老中医多年来治疗偏瘫、腰腿痛、肛肠病、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效穴。笔者学习后屡用屡效,对尿常规检查有、无异常的尿道痛均有良效。气至病所是取效的关键,本穴应严格按照要求取穴、进针,感传直达前阴、尿道方可获效。
注意事项:针刺前嘱患者排尿。孕妇禁针。不可久留针,否则可有较强的后遗感。
11.手跟点
取法手的小鱼际上(少府与神门之连线上)神门穴下1寸取之。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
12.? 足跟穴
取法在手掌大陵穴与劳宫穴连线近端1/3处取穴。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治足跟痛均见显效。
操作:患者直立,左足取右,右足取左,用1.5寸毫针直刺0.5寸,上下提插,左右捻转,同时令患者顿足跟,每隔半分钟运针1次,直至足跟痛消失。如痛点转移到足跟外侧,针刺方向转至拇指方向提插捻转;如果疼痛转向内侧,针刺方向转至手外侧方向提插捻转。留针20分钟,同时令患者往返行走,至疼痛完全消失。
13.鬼哭穴
取穴即双侧少商、隐白穴。少商:在拇指桡侧,去指甲角约0.1寸许。隐白:在拇趾内侧,去趾甲角约0.1寸许。
主治神志失常
刺灸法艾灸。
治疗痴呆病。由痰浊蒙蔽心窍所致
操作:用艾炷灸。先后将双侧大拇指,足拇趾并拢,用绷带捆缚,使少商、隐白穴并齐。灸少商穴时,固定患者前臂于桌上;灸隐白穴时,固定患者双下肢于床上,或取坐位固定患者双下肢于櫈面上。艾炷如黄豆大小,各直接疤痕灸5-7壮。
注意事项:艾灸鬼哭穴时,艾炷不可太大,如黄豆大小即可。灸前应先搽些万花油于穴上。艾炷太大则烧伤面积大,局部难愈合,易感染。艾炷太小(如绿豆或芝麻大小)则火力不够,达不到疗效。灸后局部再搽些万花油,用消毒纱块包扎以保护灸疮不受损及感染。待灸疮愈合后方可沾水。
14.足中趾尖
取法双侧足中趾尖部。
主治⑴麦粒肿 ⑵霰粒肿
刺灸法点刺放血
治疗经验
采用双侧足中趾尖点刺放血,治疗麦粒肿、霰粒肿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用该法治疗,1日后炎症、肿块明显减轻、变小。3日后痊愈。
操作:采用三棱针于双侧足中趾尖部行点刺放血3-5滴,点刺时要迅速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术前术后应行常规消毒以防感染。
15.下照海
取法该穴在照海穴直下约1.5寸的赤白肉际处。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针刺
治疗经验
针刺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得气,方能奏效。
耳穴
神门
取法在耳廓三角窝部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取之。
主治神经衰弱
机理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耳穴可以治疗多种疾病。耳穴神门具有宁心安神、调整脏腑之功,故对于神经衰弱疗效甚捷。
刺灸法压豆
头面五官病
1.咽喉病
⑴喉痹(急、慢性扁桃腺炎、咽炎):少商 鱼际 照海 天柱 内迎香 乳蛾穴 孔最 商阳 合谷 天突 大椎 百劳 胸1夹脊 扁桃腺穴 关冲 崇骨 中渚
⑵梅核气:天容 天突 太溪 璇玑
⑶其它:咽干:太溪 照海
吞咽困难:太溪 咽中
⑷失音:天容 天突 廉泉 膻中 上廉泉 复音穴
2.鼻病
⑴鼻衄:少商 素髎 尺泽 中魁 曲差 委中 涌泉 迎香 上星
⑵鼻炎:印堂 神阙
⑶其它:酒皶鼻:素髎
鼻部疖肿:鼻通
3.面部病
⑴面瘫:翳风 颧髎 后溪 口眼歪斜点 吊线穴 阳陵泉 下关 太阳 臼间穴
⑵面肌痉挛:四白 风池
⑶面痛(三叉神经痛):颧髎 听宫 三间 人迎 丰隆
⑷腮腺炎:翳风 角孙 耳尖 腮腺穴
胃肠病
⑴胃脘痛:尺泽 曲泽 中枢 筋缩 胃穴(生物全息律) 素髎 大陵 至阳 公孙 内关 中脘 足三里 中渚 胃肠反应区 梁丘 髀关 曲池 天牖 胃俞
⑵呕吐:涌泉 内关 梁丘 素髎 中脘 金津、玉液
⑶呃逆:太渊 内关 膻中 身柱 中缝 扶突 中魁 天突 攒竹 膈(耳穴) 涌泉 太溪 颈4、5夹脊
⑷胃下垂:
足三里 神阙 建里 胃上穴 胃下垂穴 胃下垂上下点
⑸泄泻、痢疾:
关冲 申脉 长强 神阙 天枢 商阳 梁丘 阴交 上巨虚 三角灸
⑹肠痈(阑尾炎):上巨虚 兰尾穴 胃肠反应区
⑺习惯性便秘:人中 上巨虚 下腹穴(第二掌骨桡侧)
⑻其它:
不欲食:太溪
症瘕:中脘
腹痛:关元
水臌:中脘
神志病
⑴失眠:内关 大陵 神门 三间 太冲 百劳 安眠 耳尖 风市 大椎 天柱 百会 睡眠 太溪
⑵癫痫、狂症:神门 百会 中脘 长强 山根 人中 腰俞 鸠尾 腰奇
⑶癔病:神门 合谷 人中 天突 人迎 宗脉穴 太冲 涌泉 太溪
{4)癔病性瘫痪:丝竹空 后溪 环跳
⑸其它:
多梦:神道
精神分裂症:内关
各种类型精神病:耳穴精神穴
受惊后嗜眠:神门
郁证:中脘
脑炎后遗症:四神聪
⑹急救:合谷 内关 天突 气舍 膻中 翳风 太冲 涌泉 素髎 足三里 太溪 膏肓俞
自汗、盗汗:鱼际 神阙
高血压:内关 曲池 中脘 下髎 大椎 星穴 百会 人迎 太冲 涌泉
其它
⑴发热:大椎
⑵外感:合谷
⑶阳虚畏寒:大椎
⑷后背冷症:后溪
⑸甲亢:人迎
⑹奔豚气:太溪
⑺甲状腺腺瘤:阿是穴
上肢病
臂丛神经痛;尺泽
尺神经痛:少泽
正中神经麻痹:中冲
网球肘:曲池
右肘部撕裂伤痛:天牖
手臂不举症:肩举(耳穴)
上肢及指端麻木:少商
上肢麻木:天鼎
下肢病
⑴坐骨神经痛:通里 神门 环阳穴 双阳穴 环跳 肩井 丝竹空 秩边 新环跳 腰3、4、5夹脊
⑵膝关节痛:犊鼻中 髌下 人迎 阳陵泉 髀关 手三里 曲池
⑶下肢痹痛:关冲 阳陵泉 太溪 太冲 气海 膻中 悬钟 隐白 三阴交 委中 承山 昆仑 秩边 气海俞 内庭 腰眼 对应点
⑷足部病:
1)足跟痛:合谷 太溪 脑桥穴 足跟穴 天柱 大陵 下照海 手跟点
2)踝关节扭伤:肩髃 冲阳
3)其它:
足内翻:申脉
末梢神经炎:隐白
局部抽搐症:太溪
足癣:视区
红斑性肢痛症:隐白
皮肤病症
1.荨麻疹:曲池 神阙
2.扁平疣:曲池 支正 大骨空
3.带状疱疹:阳陵泉 扶突 阿是穴
4.疖肿:大椎 商阳 委中 阿是穴
5.其它
⑴口唇疱疹:耳尖
⑵痤疮:大椎
⑶脱发:会阴
⑷湿疹:委中
⑸老年皮肤搔痒:血海
⑹颈淋巴结核:肩井
⑺痈疽:痈疽点
⑻小腿溃疡:阴陵泉
⑼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脉根
⑽指甲前积脓:拇指麻醉穴(手术麻醉用)
银屑病(牛皮癣)
此术治疗银屑病,止痒效果甚好,一般1疗程可愈。此病易于复发,难于根除,如发再按法灸之即可痊愈。
操作:以大蒜数枚,捣如泥,平铺在病损处约1分厚,范围要超过病损处,上置1cm大小之艾炷灸之,一般5-7壮为宜,日1次,连灸5天为1疗程。不愈可隔3日再行第2疗程。如面积大,其上可置数枚艾炷灸之。
按语:灸法对银屑病的奇痒有奇功。大蒜可解毒,灸之能渗透皮层,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故可治愈本病。
蜂、蝎、蜈蚣等毒虫咬螯伤
对毒虫咬螯伤,均以此法灸治,多1次可愈。如好转未愈可再易炷灸之以痛止方可停灸。
操作:以病变中心取患部阿是穴,在毒虫咬螯肿痛处,用隔蒜灸之,以痛愈为止。
按语:毒虫咬螯伤,其痛甚剧,治之必以痛为腧,用隔蒜灸以解其毒,经验证明,此法有特效。
有治疗风湿的偏方吗?
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的单方、验方有: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黄柏10g,水煎服。 (3)苍术、黄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怀牛膝10g、汉防己10g、丝瓜络30g,水煎服。 (5)青风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莶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剂。 (8)鲜忍冬藤、根、叶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红糖30g,调服。 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的单方、验方有: (1)鸡血藤、海风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树根各30g,大枣10枚,水煎服。 (3)郗莶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络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风藤、秦艽、寻骨风、何首乌各12g,水煎服。 (6)郗莶草90g,生白术、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哪些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将中药煎煮后,乘热对患部熏蒸或浸泡,使药性从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现介绍几种常用的配方。 ①海桐皮、桂枝、海风藤、路路通、宽筋藤、两面针各30g,水煎,每日1次,每次20分钟,连续使用1个月(《实用中医内科学》方)。 ②川、草乌各20g,白芷50g,羌活、独活各50g,细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水煎,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5~10天为一疗程(贵州医学院附院方)。 ③艾叶、红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水煎。每日1~2次。 ④土鳖虫12g,苏木30g,大戟6g,寻骨风20g,水煎。每日1~2次。 ⑤桑枝、柳枝、榆枝、桃枝各70cm,熬水熏洗患处,每日2~3次。 ⑥透骨草、追地风、千年健各30g,熬水熏洗患处,每日2次。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哪些 常用外用膏药? 风湿性关节炎病在肌肉、关节、经脉,膏药外贴可使药性从皮毛而入腠理,通经活络,较服药更有有利的一面。现将常用膏药及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1)伤湿止痛膏(橡皮贴膏):功能驱风散寒,除湿通络,活血止痛。使用时先将皮肤用温水清洗擦干,贴于患处,用手掌将膏药按摩,使其粘在皮肤上。凡对橡皮膏过敏,皮肤糜烂有渗液者及外伤合并化脓者,不宜贴用。 与其功用类似的还有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关节止痛膏等。临床可任选一种使用。 (2)狗皮膏(膏药):功能祛风散寒除湿,舒筋活络止痛。使用时将膏药加温软化后,贴于患处。 与其功用类似的还有万灵筋骨膏、追风膏、老鹳草膏等,亦可选用。 (3)武力拔寒散(散剂):功能祛风除湿,通阳活血,止痛消肿。用时取药适量,以鸡蛋清略加温开水或人乳与药调成糊状,分摊在蜡纸上,贴于穴位或患处。使用时注意忌生冷,不可内服。皮肤贴药处10天内不可用水洗。脐轮、脚心等处不可贴用。儿童、体弱及浮肿者忌用。 (4)五虎散(散剂):功能与武力拔寒散相同,使用时以白酒调匀,敷于患处。除外敷外,本散也可内服。每次6g,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哪些药敷疗法? 外敷疗法:本法是将药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散寒祛湿,消肿止痛的作用。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盐500g,同炒热,布包,烫患处。适用于肢体关节冷痛,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者。 (2)石蒜、生姜、葱适量捣烂,外敷患处。适用于关节疼痛,怕风畏寒者。 (3)新鲜骨碎补3~5根捣烂敷患处。适用于关节冷痛者。每次5~10分钟即可见效。 (4)桃仁、白芥子各6g研细末,用适量蛋清调成糊状,外敷关节痛处,3~4小时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5)如意金黄膏涂患处,用纱布盖好,每日换1次。适用于关节红肿者。 (6)仙人掌适量捣成泥状,涂敷患处。 (7)鲜紫花地丁适量,捣烂敷患处。 (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药液,用毛巾浸透,湿敷患处。 (9)山栀末、飞罗面各等份,用开水或醋、黄酒、蛋清调成糊状,敷痛处。敷处现青色,无碍,数日可退。 (10)绿豆粉和鸡蛋清调敷患处。 以上6~10疗法,均适用于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剧烈、得冷则舒、屈伸不利者。有较好的清热、消肿、止痛作用。 (11)坎离砂(熨剂):用铁屑和醋混合后,产生温热效应,直接熨敷局部。已被制成外用熨剂成药。适用于肢体关节冷痛、重着,或痛处有肿胀者。 针灸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吗? 针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治疗中,根据不同的疼痛部位选取相应的穴位。如肩关节痛,取肩前、三角肌;肘关节痛,取曲池、尺泽、手三里;腕关节痛,取阳池、外关、合谷;髋关节痛,取秩边、环跳、殷门;膝关节痛,取阳陵泉、犊鼻、伏兔、足三里;踝关节痛,取丘墟、昆仑、解溪、太溪、承山。针刺手法,急性期用泻法,强刺激,甚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放血量为0.5~1.0ml。慢性期用平补平泻,中等刺激,并可酌加温针或艾灸。除手法外,还可采用电针,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常用的新针疗法有哪些? 疗法1 (1)取穴:外关、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外膝眼、阳陵泉、血海、风市、环跳、条口、绝骨、昆仑、肾俞、命门、至阴、阿是穴。 (2)药物及方法:选用复方马钱子注射液,根据患病部位,每次选穴2~3个,每次注射0.5 ~1ml药液,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4~7日。 疗法2 (1)取穴:上肢取外关为主穴,配曲池、合谷;下肢取阳陵泉为主穴,配绝骨、解溪;腰背取大杼为主穴,配大椎、身柱、至阳、阳关、命门。 (2)药物及方法:用凤仙透骨草、骨碎补注射液,每次选3~6个穴位,每穴注药0.5~0.8ml。10次为1疗程,隔日1次,3个疗程后休息2~4周。 疗法3 (1)取穴:①膝眼、鹤顶、阳关、曲泉、委中。②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③足三里、三阴交、昆仑、照海。 (2)方法:每次取各组的1~3穴,隔日1次,交替取穴。用28号毫针5~6寸及电针机。用捻转泻法,重刺激,留针20~30分钟,5~10分钟行针1次。电针用疏密波20~30分钟,刺激强度以能耐受为度,10次为1疗程。 推拿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哪些方法? 推拿法(一) (1)取穴;指掌关节取合谷、后溪、二间、中渚、劳宫、四缝;腕关节取曲池、天井、小海、手三里、等;肩关节取肩贞、天宗、肩井、臂 ;踝关节取昆仑、丘墟、悬钟、解溪、商丘、太溪、申脉;膝关节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委中、梁丘、丰隆、足三里;髋关节取环跳、秩边、髀关、承扶;下颌关节取下关、合谷、翳风、颊车、内庭;脊柱关节取病变部位相应的督脉和膀胱经有关穴位。 (2)操作手法 ①上肢:a.患者取仰卧或坐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禅推法,继用滚法、揉法,沿指、腕、肘反复施术,在受累关节处作重点治疗。b.捻指间关节;按掐四缝、劳宫;点阳溪、大陵、曲泽,拿合谷、曲池、肩井。c.屈伸、摇、搓、拔伸各受累关节。d.擦热患处再施拍打诸法,使热透入关节。 ②下肢:a.患者取卧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禅推法沿足太阳经施推、滚、揉、运诸法。b. 拿太溪、昆仑、委中;点承扶、环跳、秩边;擦热患处再施拍打诸手法,使热透入关节。 ③下颌关节:凡下颌关节受累者可推下关,颊车;按太阳、翳风、外关;拿合谷、内庭。 以上推拿隔日1次,3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期内嘱患者进行关节功能锻炼。1月后再进行下1疗程治疗。 推拿法(二) (1)病变在四肢者 ①取穴:以病变关节为治疗重点。常取八邪、阳溪、阳池、阳谷、内关、外关、后溪、小海、天井、曲池、曲泽、肩贞、天宗、八风、商丘、解溪、丘墟、照海、昆仑、太溪、申脉、飞扬、承山、悬钟、阴陵泉、阳陵泉、膝眼、鹤顶、血海、梁丘、秩边、环跳、承扶。 ②操作手法:a.患者取坐姿,术者按常规用滚法在患肢手臂内、外侧施治。从肩至腕部,上下往返3~4遍。b.接上势,术者循患臂上下循经用拿法,同时重点在肩、肘、腕部配合按、揉曲池、曲泽、手三里、合谷等穴。指间关节作捻法,然后在病变关节施以按揉局部穴位以痛为俞。最后再用揉法施于患肢,并配合被动活动有关关节而结束上肢治疗。时间约10分钟。c.患者仰卧,术者一手握住患者踝关节上方,另一手以滚法从大腿前部及内、外侧至小腿外侧施术,同时被动伸展活动下肢。随即在踝关节处以滚法治疗,同时伸展内、外翻活动该关节。再循髋、膝关节、踝关节上下先按揉伏兔、梁丘、丘墟、八风等穴。时间约10分钟。d.患者俯卧,术者以滚法施于臀部至小腿后侧,并重点施术于髋、膝关节,然后再按揉环跳、秩边、承扶、承山、委中、飞扬、悬钟、太溪、申脉、昆仑等穴。时间约5分钟。 (2)病变在脊柱者 ①取穴:以脊柱两旁肌肉为治疗重点。常取夹脊、大椎、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命门、志室、腰阳关穴。 ②操作手法:a.患者俯卧,在患者腰背部沿脊柱及其两侧用滚法施术,并配合后抬腿活动,时间约5分钟。b.患者取坐姿,术者于后方用滚法、拿法交替施于颈项两侧及肩部,同时配合颈部左右旋转及俯卧活动,再拿肩井,时间约2分钟。c.接上势,用按揉法从颈至腰臀部循经施于上述穴位,先取夹脊,再取其余穴位,最后平推脊柱以热
记得采纳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