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治疗羊癫疯-古籍治疗癫痫的案例
神宗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脊中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神宗穴的定位 9 神宗穴的取法 10 神宗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神宗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神宗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神宗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神宗穴研究进展 16.1 用于剖腹产针麻 16.2 治疗癫痫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神宗 1 拼音
shén zōng
2 英文参考Jǐzhōng GV6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神宗为经穴别名,即脊中[1]。出《太平圣惠方》。
穴位 脊中 汉语拼音 Jizhong 罗马拼音 Chichung 美国英译名 Middle of Spine 各国
代
号 中国 GV6 日本 6 法
国 莫兰特氏 VG6 富耶氏 IVG6 德国 LG6 英国 Gv6 美国 Go6
脊中为经穴名(Jǐzhōng GV6)[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神宗、脊俞[3]。属督脉[2]。脊即脊柱,中即中间,脊柱古作二十一椎,穴在第十一椎下,正当其中,故名脊中[2]。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泄泻,癫痫,脱肛,腰脊强痛,胃痛,不嗜食,反胃,吐血,痢疾,便血,痔疮,不得俯仰,腹满,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等。
4 脊中穴的别名神宗(《太平圣惠方》)、脊俞(《太平圣惠方》)。
5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
6 穴名解脊即脊柱,中即中间,脊柱古作二十一椎,穴在第十一椎下,正当其中,故名脊中[2]。
脊为椎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注:“脊骨者,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中,中央之义。脊柱共有21椎,本穴在11椎之下,适当其中,故名之。[4]
7 所属部位胸椎[5]
8 神宗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脊中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下凹陷中[6]。
脊中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卧取穴[2]。
脊中穴位于背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3]。
脊中穴在督脉的位置
脊中穴在胸椎的位置
脊中穴在胸椎的位置
脊中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脊中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9 神宗穴的取法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脊中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卧取穴[2]。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先取约与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再向下摸4个胸椎棘突下方凹陷中取穴[7]。
10 神宗穴穴位解剖脊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十一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2]。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8]。
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十一肋间动脉后支[3]。
11 神宗穴的功效与作用脊中穴具有健脾利湿、宁神镇静的功效。
脊中穴有健脾利湿、解痉固脱作用[2]。
脊中穴有温补脾肾之功,主治泄泻腹满,不嗜食,痔疾便血,小儿脱肛,黄疸,癫疾,痫证,腰脊强痛。脊中穴与悬枢功用略同。[4]
12 神宗穴主治病证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泄泻,癫痫,脱肛,腰脊强痛,胃痛,不嗜食,反胃,吐血,痢疾,便血,痔疮,不得俯仰,腹满,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等。
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等: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及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等[2]。
脊中穴主治泄泻、黄疸、痔疾、癫痫、小儿疳积、脱肛、腰脊强痛[8]。
脊中穴主治胃痛,腹胀,不嗜食,反胃,小儿疳积,吐血,腹泻,痢疾,便血,痔疮,脱肛;癫痫;腰脊强痛,不得俯仰;黄疸[7]。
脊中穴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痔疮,脱肛,癫痫等[3]。
腰脊强痛,腹满,不嗜食,小儿疳积,黄疸,脱肛,癫痫,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肝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2][3][8]。
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深刺时有触电感向两下肢放散[7]。
注意:脊中穴不宜针刺过深,以防刺伤脊髓[7]。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9]。
13.2 灸法可灸[2][8][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言禁灸,灸之令人怄偻[4]。因其处肌肤薄浅,易于深灼[4]。髓灼则偻矣[4]。
14 神宗穴的配伍脊中穴配中枢、足三里、悬枢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2]。
脊中穴配涌泉治癫痫[2]。
脊中配肾俞、命门、中膂俞、腰俞,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腰闪挫疼痛。
脊中配足三里,有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眼暗,头昏。
15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腹满不能食,刺脊中。黄疸,刺脊中。腰脊强,不得俯仰,刺脊中。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痫癫邪,温病,积聚下利。
《针灸大成》:主风痫,癫邪,黄疸,腹满,不嗜食,五痔便血,温病积聚,下利,小儿脱肛。
《类经图翼》: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每厕肛痛不可忍者,灸之亦无妨。
《针灸聚英》:素问刺中髓为伛,行针宜慎之。
16 神宗穴研究进展 16.1 用于剖腹产针麻脊中配命门、腰俞,与其他穴组对比,效果最佳。
16.2 治疗癫痫古籍中的仆击简介
仆击为症状名。即击仆。猝然倒仆,不省人事。癫痫病发作和中风病多见。《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详见百科词条:仆击 [ 最后修订于2015/11/18 14:35:22 共7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胡椒堿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胡椒堿 1 拼音
hú jiāo jiǎn
2 英文参考piperine
3 注解胡椒堿亦称胡椒酰胺。是从中药胡椒中分离的一种六氢吡啶生物堿,属酰胺衍生物,为胡椒中的主要成分。白色结晶体。存在于胡椒科植物胡椒Piper nigrum L.果实,荜茇Piper longum L.果实,几内亚胡椒Pipeer guineense Schum. et Thonn.果实及根。具有抗惊厥及镇痛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颠痫,对各型癫痫均有效,无精神抑制副作用。
古籍中的胡椒堿 《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医案(十三)痫痉癫狂门]3.慢脾风水煎药,而此时呕吐已止,故可不用。然须知灶心土含堿质甚多,凡柴中有堿质者烧余其堿多归灶心土,是以其...
《普济方》:[卷二百六十八杂录门]祛虫食皮法
烙。以纸灰渍入肉中不去。便是雕青。不去宜用此药花堿(二钱)桑子灰(一钱)糯米(三钱)风化锻石(半钱...
《串雅内外编》:[串雅内编卷二]截药外治门,搅匀成膏,每膏一两,加蟾酥、麝香各二分为丸,如胡椒大。未破者将一丸粘核上,其丸自入,以淡猪肉汤洗过...
《卫生易简方》:[卷之七]牙齿末。每用少许,擦牙痛处,引涎吐之又方用萆、良姜、胡椒、细辛等分为末。每用少许,噙温水,随痛处鼻内搐。...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十一)治小儿风证方]2.镇风汤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