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失神癫痫的研究进展

vpa治疗癫痫-治疗瘨痫的药物

题记:今日偶然看到儿科版主分享的失神癫痫病例和文献资料,内容超级好,一睹为快。笔记需要精炼,却不舍得删掉某一部分,因为字字珠玑。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

[摘 要]

儿童失神癫痫(children absence epilepsy,CAE)是一种具有 年龄依赖性的遗传性全身性癫痫 ,在所有学龄期儿童癫痫病例中占10%~17%。其临床特征为 频繁的典型失神癫痫发作 ,脑电图上可记录到 双侧对称同步化的3 Hz广泛性棘慢波放电。 文章回顾分析近年来儿童失神癫痫病理生理学、临床电生理、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以突出该领域的共识及不确定性,从而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儿童失神癫痫;皮质?丘脑网络;认知损害;治疗

[Abstract] Children absence epilepsy(CAE)is one of age?dependent 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which occurs in 10% to 17%

of all cases of epilepsy diagnosed in school ? aged children. It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typical absence seizures,and the

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reveals characteristic bilateral,symmetrical,and synchronous discharges of 3 Hz generalized spike?and?

waves

(SWDs)on a normal background activity. This review summarized recent studies on children absence epilepsy,including pathophysiology,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comorbidities,treatment,and prognosis. It is hoped that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on

this field could be determined.

[Key words] children absence epilepsy;cortico?thalamic network;cognitive impairment;treatment

是一种儿童期发病的癫痫综合征,属于遗传性全身性癫痫。 该病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意识丧失但不伴跌倒,停止目前正在进行的动作,双眼凝视前方,经数秒至数分钟意识恢复,可继续原来的动作。发作频率较高,每日可出现数次至百余次不等。发作时脑电图可出现双侧对称的棘慢波放电的典型特征,频率约为 3 Hz。 长期以来,该疾病一直作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这些既往研究进行综述。

据报道,CAE发病率为5.8~7.1/10万,在儿童中患病率为0.4~0.7/1 000。女性多于男性。起病年龄在4~10岁之间,发病高峰年龄为5~7岁[1]。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CAE 病例中具有癫痫阳性家族史者为 15%~44%,其一级亲属的癫痫患病率为17%[1]。虽然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相关,但目前仍不确定其确切的遗传模式及所涉及的基因。遗传方式包括单基因、多基因突变。研究显示,失神癫痫可能涉及的基因包括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A 和 B 受体基因(GABRG2、GA?BRA1、GABRB3、GABA(B1)、GABA(B2))[2-3]、钙离子通

道 基 因(CACNA1A、CACNA1G、CCNA1H、CAC?NA1I、CACNG3)[2- 3]、钠离子通道基因(SCN8A)[4]等。它们大多通过 影响丘脑?皮质网络功能而发挥 作用[3-4]。考虑到基因遗传学的复杂性,需采取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以更好地阐明失神癫痫的遗传机制。

此外,既往研究提示失神癫痫发作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可出现明显升高[5],这表明失神癫痫发作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脑神经元损伤,但产生的机制尚未明了。

目前多种神经成像技术(脑电图、功能磁共振、脑磁图等)应用于探究CAE棘慢波生成和维持过程的磁源定位及网络动态变化特点。基于 CAE 发作期脑电图上所显示的广泛性棘慢波放电特点,发作时似乎所有区域同时出现活动,因此儿童失神癫痫一直被认为是全身性癫痫的一种。然而,有些研究表明在失神发作起始前10 s,局灶性皮质区域如内侧额叶皮质、顶叶皮质开始出现活动增加[6-7]。失神癫痫动物模型研究同样证实了上述观点[8]。在失神癫痫功能磁共振的研究中,丘脑、初级运动皮层、躯体感觉皮层、视觉和听觉皮层以及小脑磁共振信号增加,而扣带回、顶叶皮质、基底神经节和脑桥信号减少[6,9-10]。有学者认为,皮层信号的减少可能与慢波的出现或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有关,而丘脑信号增加可理解为对皮质信号减少的一种反应[11]。此

外,部分研究揭示了 CAE 患者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背侧注意网络(dorsal attention network,DAN)、突显网络(salience network,SN)的变化[12?13]。但是,由于目前研究手段及方法对深部脑结构(如丘脑等)活动的定位能力欠佳,尚不能排除存在丘脑主导癫痫活动的可能性[14]。

经过几十年来对棘慢波机制的研究,至今逐步形成了脑中心学说、皮质学说、皮质?网状系统学说、皮质焦点学说等假说。近期的研究结果则更倾向于皮质焦点学说。

皮层焦点学说认为,棘慢波活动起源于局灶性皮质[14],并通过皮质?皮质网络传播而产生快速同步化活动,随后通过皮质?丘脑网络振荡放大并维持放电 [13-15]。而 完整的丘脑皮层环路是棘慢复合波放电的产生所必需的 [16]。丘脑皮层环路由皮质锥体神经细胞、丘脑中继神经元和丘脑网状核组成,其主要的突触连接包括新皮质锥体细胞与丘脑网状核间的谷氨酸能纤维以及丘脑网状核神经元至丘脑中继神经元的γ?氨基丁酸能纤维。丘脑网状核在改变丘脑和大脑皮层间信息流动方向上起着关键作用。其细胞在睡眠时表现为节律性振荡,清醒时则出现紧张性活动。而低阈值的T型Ca2 +通道是丘脑皮层细胞节律性振荡变为紧张性活动的关键。 丘脑?皮质振荡出现异常时,广泛性棘慢波活动随之而来。因此,广泛性棘慢波放电是这种异常振荡节律的最终结果。

CAE是一种非惊厥性全身性癫痫[17],患者多表现为频繁的失神发作(通常每日出现数次至百余次), 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是其重要特征,同时伴有反应迟钝、正在进行的行为终止[ 18]。然而,发作时意识改变的程度存在个体差异性,甚至在同一个体的不同发作中也存在差异[10]。自动症是一种 CAE常见的临床表现,多见于口咽部,主要发生于持续时间较长或由过度换气诱发的发作中。这些症状并不出现于所有患者,且不易受年龄及警觉状态改变的影响[19]。部分 CAE 患者尚有一些其他临床特征如凝视等[20]。

失神发作通常持 续5~30 s ,其后意识恢复并继续原来的活动。发作持续时间的长短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外界刺激(过度换气,光刺激)、觉醒状态、睡眠剥夺、用药及个体因素等。而发作持续时间 <4 s或>30 s不 认为是典型失神癫痫的特征。

CAE 的排除标准为:在失神发作前或发作期间,除典型失神发作外还存在其他类型癫痫发作如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generalized tonic ?clonic sei?zures,GTCS)、肌阵挛性发作以及眼睑或口周肌阵挛等。此外,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将 肌阵挛失神癫痫 和 青少年肌阵挛癫痫 作为癫痫综合征单独列出,因此, 这两种癫痫综合征类型也不属于CAE的诊断范畴。

CAE 发作时脑电图典型表现为双侧同步对称的广泛性 3 Hz 棘慢复合波放电,常常突发突止。

50%儿童失神癫痫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广泛性棘慢波放电,而在其他患者中还可表现为单一棘波、多棘波或非典型、不规则的广泛性棘慢波放电。

从波形上看,在大部分棘慢复合波放电中1个慢波多对应1个或2个棘波,而光刺激诱发的发作每一慢波则对应3~4个棘波。发作终止时放电可呈不规则特征,尤其是在患儿困倦、睡眠和过度换气时。多棘波(>3个)、棘慢波活动<4 s不是失神癫痫的典型特征,且提示预后较差。

发作间期 脑电图多表现为正常的背景活动,但在 92%的患者中可见表现为广泛性棘慢波放电的阵发性活动。部分患者出现发作间期局灶性放电。此外,枕区 2.5~4.0 Hz 节律性活动是另一种常见的CAE发作间期脑电图异常。

失神癫痫患儿存在伴发其他类型全面性癫痫发作的可能[20],其中全面强直阵挛性癫痫[21-22]最常发生于失神癫痫发作后5~10年左右。一些患者则可能出现青少年肌阵挛癫痫[23]等更难治的综合征。

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儿童期或初诊断时失神癫痫患者已存在认知、语言以及行为障碍[24]。其中认知损害主要累及注意功能、执行功能、视觉空间记忆方面[25],在癫痫发作经药物有效控制后功能障碍仍持续存在。

研究显示 CAE 患者注意功能选择性受损,而合并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注意力进一步受影响[26]。部分患者还存在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27]。

CAE 患者出现认知等功能受损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功能可能会受到疾病本身因素的影响,但难以被常规手段检测到。其他因素,如疾病病程较长、发作频率较高、使用一种或多种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治疗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等与认知障碍加重有关。行为问题是否为疾病的表现之一或由疾病导致的后果尚存在争议。这些合并症的存在有导致患儿社会化困难、学习能力较差的风险。早期评估和检测这些合并症并采取特定的干预措施如认知行为疗法、教育教学支持以及心理社会援助等对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6.1 治疗

尽管CAE是一种年龄依赖的自限性癫痫,但由于其发作较为频繁、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并干扰正常的认知功能,一般建议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根据目前发现的CAE发病机制,药物可通过作用于多个分子靶点如GABA转氨酶、钙离子通道和钠离子通道等而发挥治疗作用。

CAE 初始抗癫痫药物单药治疗的最新国际抗癫痫联盟证据显示[28], 对于新诊断的或未治疗的患者,可以选用

乙琥胺 (ethosuximide,ESM)、

丙戊酸 (valproic acid,VPA)

和拉莫三嗪 (lamotrigine,LTG)

作为起始单药治疗药物,其中乙琥胺和丙戊酸的治疗有效性为 A 级证据,拉莫三嗪为 C 级证据;加巴喷丁(gabapentin,GBP)被确认为无效药物(F 级证据)。

零散的证据表明, 以下药物有诱发或加重失神发作可能 :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

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

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PB)、

苯妥英钠(phenytoin,PHT)、

噻加宾(tiagabine,TGB)

氨己烯酸(vigabatrin,VGB)。

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对失神发作的治疗有效性尚无法确定。

70%患者经乙琥胺治疗发作可完全控制 ,但如果合并其他类型的全面性发作,则不推荐用其单药治疗[29],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它可能通过减少丘脑内低阈值T型钙离子通道的激活,使突触末端的钙离子内流减少,抑制大脑运动皮质神经的信号传递,从而减少CAE发作。

丙戊酸则可能通过增加谷氨酸脱羧酶的活性而 提升黑质中GABA的浓度 ,从而增加GABA对突触后膜的作用,最终产生治疗效果,而其血药浓度则受个体的基因多态性影响[30]。

乙琥胺和丙戊酸均被认为是治疗的一线药物,而当乙琥胺和丙戊酸疗效相近时,乙琥胺导致的认知障碍较为少见,因而乙琥胺作为CAE治疗的首选药物 [29]。

此外,拉莫三嗪[29]、

托吡酯(topira?mate,TPM)[1]、

唑尼沙胺(zonisamide,ZNS)[31]、

依佐加滨(ezogabine)[32]可用于失神癫痫治疗。

而左乙拉西坦用于儿童癫痫治疗的疗效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治疗有效,而有些患儿使用其治疗后病情加重[33]。

原则上CAE尽可能使用单药治疗,但由于其复杂的发病机制,联合用药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般认为使用乙琥胺和丙戊酸联合治疗可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相互作用而提高疗效。

目前关于药物难治性 CAE 的研究较少。有报道指出 迷走神经刺激对失神癫痫 发作具有治疗作用[34]。

6.2 预后

如果正确诊断并合理用药,儿童失神癫痫有着较好的预后,癫痫发作可缓解并成功撤药。然而,其临床表现多变且缓解率远低于其他典型的良性癫痫。

提示预后不良的因素有失神癫痫持续状态、失神发作起病年龄较迟(超过8岁)、异常的脑电图背景活动、多棘波、局灶性异常、合并肌阵挛性癫痫发作 。

研究显示少数患者(7%)在12~17年随访后仍有癫痫发作[22]。但由于国内外各研究在入组及排除标准、随访时间长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的可比性相对较差。

CAE 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癫痫综合征。其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目前研究认为发病累及的基因有编码γ?氨基丁酸、钙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等的基因,但确切的遗传方式尚需进一步探究。

从磁源定位上来看,皮质作为局灶性起源区域最早出现活动,而完整的皮质?丘脑网络在棘慢波放电的产生和维持中起关键作用。

CAE患儿存在默认网络、背侧注意网络、突显网络的变化。然而,仍需研发空间及时间分辨率更高的影像手段或采用多模态融合的方法以进一步探索其磁源定位及网络的动态变化特点。

CAE 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和特异性的脑电图表现。虽然CAE具有自限性,但它却存在着影响认知等功能的风险,及早发现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上乙琥胺、丙戊酸为一线药物。在抗癫痫药物选择上认知不良反应是一个重要因素。迷走神经刺激技术是一种失神癫痫潜在的治疗手段。如果使用严格的诊断标准定义,该疾病预后较好,部分患者预后不良。

长期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德巴金)会导致女性肥胖吗?致胖原因是什么?

德巴金不良反应

该药罕有肝功能损害。 致畸胎危险。

神经功能紊乱:在丙戊酸钠治疗期间,少数患者出现嗜睡或木僵,并导致一过性昏迷(脑病),当治疗时,可单独出现或与癫痫发作同时出现,当剂量减少停用时,这些症状会减少,这些病例常发现在联合治疗特别是用苯巴比妥或突然增加丙戊酸剂量之后。 消化道紊乱(恶心、胃痛)多出现在治疗开始时,但是不需停止治疗,症状通常可在数天内消失。 短暂的和/或与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已有报导:脱发,轻度姿势性震颤和嗜睡。 已有报导单纯纤维蛋白原减少或出血时间延长,通常不伴有临床体征,此多发生于大剂量时(丙戊酸钠对血小板聚集第二期有抑制作用)。

血液系统:多为血小板减少,罕有贫血,白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 偶有报导胰腺炎,有时导致亡。 有报告血管炎。

无肝功能异常的单纯和轻度高氨血症时有出现,但不需要停止治疗。 也报告体重增加,闭经及月经紊乱。 偶有报导可逆或不可逆的听力丧失,但其因果关系尚未明确。 丙戊酸可引起皮肤反应,如皮疹,在某些病例有毒性上皮坏溶解,Stevens-Johnson综合征,多形性红斑了有报导。 有单独报导,伴随丙戊酸治疗出现可逆性Fanconi氏综合征,但其作用机理未明。

突然睁眼凝视,两手像青蛙举起发呆过后点头3--4下发作后疲倦小儿痉挛

不知孩子体重多少,是否大概11公斤左右?请告知体重。根据孩子的用药过程,德巴金好像量还未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开浦兰用量也仅仅开始(公斤体重应为20-60mg),因此尚需调药。如果孩子确实是痉挛发作,大多数孩子可能对妥泰有效,鉴于低热、无汗的副作用,可以从小剂量用起,比如1/4片开始,每两周增加1/4,直至达到维持剂量

为了更进一步诊断发作类型及可能的癫痫综合征,建议上传脑电图或带上目前的检查结果来门诊就诊

(北大妇产儿童医院杨志仙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注意事项

一般使用

一些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表明,本品与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部分交叉过敏反应。已报道,大多数β-内酰胺抗生素可引起严重的反应(包括过敏性反应)。因此,在使用本品前,应详细询问病人过去有无对β-内酰胺抗菌素的过敏史。若在使用本品时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作相应处理。

事实上,已有报告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可引起伪膜性结肠炎,其严重程度由轻度至危及生命不等。因此,对曾患过胃肠道疾病尤其是结肠炎的病人,均需小心使用抗生素。对在使用抗菌素过程中出现腹泻的病人,应考虑诊断伪膜性结肠炎的可能。有研究显示,梭状芽孢杆菌所产生的毒素是在使用抗菌素期间引起结肠炎的主要原因,但也应予以考虑其它原因。

中枢神经系统

本品与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样,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如肌肉阵挛、精神错乱或癫痫发作,尤其当使用剂量超过了根据体重和肾功能状态所推荐的剂量时。但这些副作用大多发生于已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的病人(如脑损害或有癫痫病史)和/或肾功能损害者,因为这些病人会发生药物蓄积。因此,需严格按照推荐剂量安排使用,尤其上述病人(见“用法用量”)。已有癫痫发作的病人,应继续使用抗惊厥药来治疗。

如发生病灶性震颤、肌阵挛或癫痫时,应作神经病学检查评价;如原来未进行抗惊厥治疗,应给予治疗。如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持续存在,应减少本品的剂量或停药。

肌酐清除率≤5ml/min/1.73m2的病人不应使用本品,除非在48小时内进行血液透析。血液透析病人亦仅在使用本品的益处大于癫痫发作的危险性时才可考虑。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在怀孕妇女使用本品方面,尚未有足够及良好对照的研究资料,只有考虑在对胎儿益处大于潜在危险的情况下,才能在妊娠期间给药。

哺乳期妇女

在人乳中可测出亚胺培南,如确定有必要对哺乳期妇女使用本品时,病人需停止授乳。

[儿童用药]

目前尚无足够的临床资料可推荐本品用于3个月以下的婴儿或肾功能损害(血清肌酐>2mg/dl)的儿科病人(请参阅用法用量中的“儿科剂量的安排”)。

[老年用药]

本品不需根据年龄调整用药剂量。由于老年患者更易患有肾功能衰退,应慎重选择用药剂量。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可能是有效途径。对肾功能损害的病人进行用药剂量调整是必要的。(请参阅用法用量中相关内容。治疗:肾功能损害的成年病人的剂量安排)。 已有使用ganciclovir和本品静脉滴注于病人引起癫痫发作的报道。对于这种情况除非其益处大于危险,否则不应伴随使用。

也可参阅[用法用量]下“本品输注液的稳定性”。

有文献表明,合并碳青霉烯类用药,包括亚胺培南,患者接受丙戊酸或双丙戊酸钠会导致丙戊酸浓度降低。因为药物相互作用,丙戊酸浓度会低于治疗范围,因此颠痫发作的风险增加。尽管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体外和动物研究数据表明,碳青霉烯类药物会抑制丙戊酸葡糖苷酸代谢(VPA-g)成丙戊酸的水解,降低丙戊酸的血清浓度。(参阅 注意事项)

[药物过量]

尚无有关处理本品治疗过量的特殊资料。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可通过血液透析清除,但在剂量过大时这种措施对处理本品药物过量是否有用尚不得而知。 本品是一种广谱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静脉滴注剂型供应。本品含有两种成份:(1)亚胺培南,为一种最新型的β-内酰胺抗生素--亚胺硫霉素;(2)西司他丁钠,为一种特异性酶抑制剂,它能阻断亚胺培南在肾脏内的代谢,从而提高泌尿道中亚胺培南原形药物的浓度。在本品中亚胺培南与西司他丁钠的重量比为1:1。

亚胺培南是属于亚胺硫霉素类抗生素,其显著特点是杀菌谱较其它任何已研究过的抗生素更为广泛。

微生物学

本品的广谱杀菌作用是由于其具有强大的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能力。可杀灭绝大部分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的需氧和厌氧病原菌。

本品除与新一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一样具有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广谱的抗菌活性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也有强效杀灭能力;而此种特性只有在较早期窄谱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才具有。本品的抗菌谱包括绿脓杆菌、金**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脆弱拟杆菌在内的不同种类的病原体,而这些病原体通常易对其它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本品有对抗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降解能力,使其能对大部分病原体,如绿脓杆菌、沙雷氏杆菌属和肠杆菌属等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而这些病原体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天然耐药性。

本品的抗菌谱比其它任何已研究过的抗生素更广泛,实际上包括了所有在临床上

有意义的病原菌。本品在体外的抗菌范围包括:

革兰氏阴性需氧菌:

无色杆菌属

不动杆菌属(以前称小小赫尔菌属)

嗜水气单胞菌

产碱杆菌属

支气管博代氏杆菌

支气管败血症博代氏杆菌

博代百日咳杆菌

马耳他布鲁氏杆菌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以前称类鼻疽假单胞菌)

施氏伯克霍尔德菌(以前称施氏假单细胞菌)

弯曲杆菌属

嗜二氧化碳噬细胞菌属

柠檬酸细菌属

弗氏柠檬酸菌

克氏柠檬酸菌(以前称多样性柠檬酸菌)

分外埃肯杆菌族

肠杆菌属

产气杆菌

聚团肠杆菌

阴沟肠杆菌

大肠杆菌

阴道加德诺菌属

杜克嗜血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包括产β-内酰胺酶菌株)

副流感嗜血杆菌

蜂房哈夫尼菌

克雷白氏杆菌属

奥克西托克雷白氏杆菌

臭鼻克雷白杆菌

肺炎杆菌

莫拉菌属

摩氏摩根菌(以前称摩氏变形菌)

淋病奈瑟球菌(包括产生青霉素酶菌株)

脑膜炎奈瑟氏球菌

巴斯德菌属

多杀巴氏杆菌

类志贺邻单胞菌

变形杆菌属

奇异变形杆菌

普通变形杆菌

普罗威登斯菌属

产碱普罗威登斯菌属

雷氏普罗威登斯菌(以前称雷氏变形菌)

斯氏普罗威登斯菌

假单胞菌属**

绿脓杆菌

萤光假单胞菌

恶臭假单胞菌

沙门氏菌属

伤寒沙门氏菌

沙雷氏菌属

变斑沙雷氏菌(以前称液化沙雷氏菌)

粘质沙雷氏菌

志贺氏菌属

涅尔森氏菌属(以前称巴斯德杆菌)

小肠结肠炎涅尔森氏菌

假结核涅尔森氏菌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以前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嗜麦芽假单胞菌)和一些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以前称洋葱假单胞菌)一般对本品不敏感。

革兰氏阳性需氧菌:

芽胞杆菌属

粪肠球菌

猪丹毒丹毒丝菌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德菌

奴卡氏菌属

小球菌属

金**葡萄球菌(包括产生青霉素酶菌株)

表皮葡萄球菌(包括产生青霉素酶菌株)

腐生性葡萄球菌

无乳链球菌

链球菌C族

链球菌G族

肺炎链球菌

酿脓链球菌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包括A群溶血性链球菌及B群溶血性链球菌)

屎肠球菌及对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对本品不敏感。

革兰氏阴性厌氧菌:

拟杆菌属

吉氏拟杆菌

脆弱拟杆菌

卵形拟杆菌

多形拟杆菌

单形拟杆菌

普通拟杆菌

Bilophila wadsworthia

梭形杆菌属

坏疽梭形杆菌

核梭形杆菌

非解糖红棕单胞菌(以前称非解糖拟杆菌)

二路普雷沃氏菌(以前称双道拟杆菌)

解糖胨普雷沃氏菌(以前称狄氏拟杆菌)

中间普雷沃氏菌(以前称中间拟杆菌)

产黑色素普雷沃氏菌(以前称产黑素拟杆菌)

韦荣球菌属

革兰氏阳性厌氧菌:

放线菌属

双歧杆菌属

梭状芽胞杆菌属

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

真杆菌属

乳杆菌属

动弯杆菌属

微需氧链球菌

消化球菌属

消化链球菌属

丙酸杆菌属(包括痤疮丙酸杆菌)

其他

分枝杆菌

包皮垢分枝杆菌

体外试验表明,亚胺培南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抗某些分离的绿脓杆菌有协同作用。 静脉输注给药

亚胺培南

给健康受试者静脉输注泰能?250mg,500mg,1000mg二十分钟后,亚胺培南的血药峰浓度范围分别为:12到20mcg/mL,21到58 mcg/mL,41到83 mcg/mL,对应的平均血药峰浓度分别为17,39和66 mcg/mL。4到6小时内亚胺培南血浆浓度下降到1 mcg/mL以下或更低。

亚胺培南的血浆半衰期是1小时。在10小时内,约70%的亚胺培南在尿中以原药形式重吸收,随后在尿中就检测不到药物排泄。在给予健康受试者500毫克剂量的泰能8小时后,亚胺培南的尿中浓度超过10 mcg/mL。

亚胺培南的剩余部分(不具抗菌活性的亚胺培南代谢物)在尿中回收,通过粪便排泄清除的亚胺培南基本为零。

参照泰能?的用药方式,肾功能正常病人每6小时给予亚胺培南一次没有观测到其在血浆或尿中蓄积。泰能和二丙苯磺胺同时给药可少许增加亚胺培南的血浆水平和血浆半衰期。泰能和二丙苯磺胺联合用药使具有抗菌活性(未代谢的)的亚胺培南尿中回收率减少到给药剂量的约60%。

单独给药时,亚胺培南在肾脏中通过脱氢肽酶-1代谢。对于每个个体,尿中亚胺培南回收率从5%到40%,在多个试验中,则其平均回收率范围是从15%-20%。

亚胺培南与人血清蛋白的结合率约为20%。 静脉输注1g泰能后亚胺培南的组织和体液浓度取样部位 组织内的含量(mcg/mL或mcg/g)

取样时间

(hr) 玻璃体 3.4 3.5 房水 2.99 2.0 肺组织 5.6 1.0 痰 2.1 1.0 胸膜 22.0 1.0 腹膜 23.9 2.0 胆汁 5.3 2.25 脑脊液 正常 1.0 4.0 炎性 2.6 2.0 前列腺液 0.2 1.0 - 1.5 前列腺组织 5.3 1.0 - 2.75 输卵管 13.6 1.0 子宫内膜 11.1 1.0 子宫肌层 5.0 1.0 骨骼 2.6 1.0 组织间液 16.4 1.0 皮肤 4.4 1.0 筋膜 4.4 1.0 西司他丁

西司他丁是肾脏中脱氢肽酶-1的特异性抑制剂,能有效减少亚胺培南代谢,因此亚胺培南和西司他丁同时给药可使尿和血浆中都能达到具有抗菌作用的亚胺培南浓度。

静脉输注泰能?250mg,500mg,1000mg二十分钟后,西司他丁的血药峰浓度范围分别为:21到26mcg/mL,21到55 mcg/mL,56到88mcg/mL,对应的平均血药峰浓度分别为22,42和72mcg/mL。西司他丁的血浆半衰期约为1小时。胃肠外给药10小时后约70-80%给药剂量的西司他丁在尿中完整回收。此后,尿中没有再检测出西司他丁。约10%给药剂量的西司他丁最后成为N-乙酰基代谢物。这种N-乙酰基代谢物抑制脱氢肽酶活性与其母体药物相当。因此当西司他丁从血液中消除后,肾脏中脱氢肽酶-1的活性很快就恢复到正常水平。

泰能?和二丙苯磺胺同时给药后的西司他丁血浆浓度和半衰期比单独给药要高一倍。但是对西司他丁在尿中的回收率没有影响。

西司他丁与人血清蛋白的结合率约为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