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国际主义精神中的本是什么意思 拜托了

和平医院专家-和平医院癫痫科

关于国际主义的来龙去脉

“国际主义”这个概念和思想最早是由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来的。“工人没有祖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两个著名的论断就集中地体现了国际主义的思想。国际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反对国际资本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的核心内容。在谈到国际主义与民族利益的关系时,经典作家指出:“无产阶级的国际运动,无论如何只有在独立民族的范围内才有可能”,“民族独立是一切国际合作的基础”[3],“无产阶级如果允许‘本’民族对其它民族采取一点点,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4]。

列宁较早地提出和使用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这一概念。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苏维埃俄国与国内外敌人进行生大搏斗,迫切希望得到国际无产阶级的支持和援助,而当时迅猛高涨的欧洲革命形势又为此提供了极大的现实可能性。因此,列宁这一时期所讲的国际主义的范畴主要是指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如苏俄与德国、波兰、匈牙利等),国际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指世界革命尤其是欧洲革命。列宁倡导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著名口号。保卫新生的苏维埃俄国被视为国际主义的直接目标。随着战争的结束和苏俄工作重心的转移,随着世界革命特别是欧洲革命由高潮走入低谷,随着统一的苏联国家的建立和党内大俄罗斯主义的抬头,列宁的国际主义思想发生了变化,其范畴从民族国家之间延伸到了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把苏联内部各民族的平等和联合(如俄罗斯与乌克兰、格鲁吉亚等的关系)也上升到了国际主义的高度,纳入到了国际主义的范畴,再三强调要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不过,列宁并未放弃世界革命的思想,而是在等待新的机会,并力图通过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榜样来影响和推动世界革命。

斯大林没有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国际主义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得到发展和完善:他国际主义的原则性坚持不足,而实用主义的考虑过多。斯大林以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理论依据,极其实用主义地把苏联的利益等同于国际主义,把共产国际作为为苏联的国家利益服务的工具。在苏联内部的民族关系问题上,斯大林把反对大俄罗斯主义和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等同起来,实际上强调的是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收起国际主义的旗帜,打起俄罗斯民族主义的旗号来动员全民抗德卫国。在斯大林看来,既然国际主义不利于保卫苏联,所以要不惜抛弃,民族主义旗帜有利于保卫苏联,故而要高高举起。

战后,美苏冷战格局逐渐形成,在东欧地区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又开始大谈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来了。l 9 4 8年***情报局以“民族主义”、 “违反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为由开除南斯拉夫,并在东欧各国开展了清除“铁托主义分子”、反对“右倾民族主义”的运动。斯大林把是否实行苏联模式、是否尊重苏联的领袖地位作为检验真假国际主义的试金石。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继承了斯大林对国际主义的看法。“社会主义大家庭”这一提法就源于赫鲁晓夫时期。“社会主义阵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的提法几乎成为口头禅。赫鲁晓夫说“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就象士兵站队一样,应该向领头的看齐”[5]。有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理论更是集中体现了勃列日涅夫对国际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其主要内容有:无产阶级“国际专政论”;苏联“大国责任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有限主权论”。国际主义严重变形了,成为苏联干涉和控制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工具。

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柯棣华

--------------------------------------------------------------------------------

柯棣华是盛赞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是印度人,却是中国***党员。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柯棣华毅然来到八路军中,把壮丽年华乃至生命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思·桑塔拉

姆·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省的一个小镇。柯棣是他的姓,到中国后为了表示在这里奋斗的决心,又在姓后面加了一个“华”字。

印度人民的苦难和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使柯棣华自小养成了积极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不合理压迫的坚强性格。1936年,他从医学院毕业留校当助教。1937年,中国抗战的消息传来,印度国大党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去,表示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此时,正在准备报考英国皇家医学会的柯棣华毅然决定参加医疗队。

1938年9月柯棣华等五人援华医疗队来到了中国。起初到国民党军医院中工作并受到款待,但他们却对国民党百般丑化的***产生了向往,冲破阻碍于1939年2月抵达延安,随后到八路军总院工作。同年秋,他们提出追随白求恩的足迹去前线。亲自批准并勉励他们学习政治。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并经历了突破封锁线的战斗,他们到达了晋东南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总部。

柯棣华在前线的八路军部队中,忘我工作的同时也深受环境感染。他曾说:“我虽然没有上过抗大,但这一次也算是参加了一所新型的战斗大学了。”1940年3月,柯棣华又进入晋察冀边区,随部队转战数千里,途中亲自参加了一次伏击日寇列车的战斗。在百团大战期间,柯棣华到距火线仅一二里处设立了救护所。1941年1月,他担任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

当时,面对日寇频繁的“扫荡”,柯棣华和同志们不得不一次次放弃建立起来的医院和学校,打着背包在山林中同敌军游击周旋。当时,他通过认真学习,不但能用汉语对话,还可以阅读中文报刊杂志,认定中国革命代表了人类追求光明的希望。1941年11月,柯棣华与卫生学校教员郭庆兰结婚。翌年,他们生了一子,司令员亲自为其取名为“印华”。通过斗争实践和对革命理论的学习,他提出入党的要求。在1942年7月7日抗战五周年纪念日,这位印度医生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

1942年夏,柯棣华的癫痫病发作。鉴于敌后医疗条件太差,劝他去延安或回国治病,他却不顾危险留下工作。同年12月,他写讲义时突然发病,不幸逝世,年仅32岁。主席为柯棣华写了挽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新中国成立后,柯棣华的墓被迁入华北烈士陵园。1976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建立了柯棣华纪念馆。(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

国际人道主义法是国际法的一个分支,它适用于国际性武装冲突和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其内容是关于保护平民、战俘、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和对作战方法和手段加以限制的原则和规则,其目的在于尽量减轻武装冲突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国际人道主义法及其实施》文集的出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合作的又一成果。本书的编订自始至终得到了法学所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并得到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代表团的关心和赞助。值此文集出版之际,特对提供大作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所有支持协助过此项工作的人士,表示衷心的谢意。在编这本书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助理研究员毕小青在百忙之中承担了国外约稿、文章和文件的翻译和校对,以及整理论文等大量工作,使得文集能以现在的面目出现。为便于查考,我们特将1949年日内瓦四公约的“两个附加议定书”和《联合国秘书长关于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公告》附于书后。

癫痫西医还是中医好

西医为主,中医为辅.治疗疾病首先考虑效果,其次才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及治疗费用的多少.河北可去河北省二院或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大部分癫痫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轻易相信广告的夸大宣传,以免花冤枉钱和延误病情.

谁告诉我几个有关中日战争的事迹

老兵亲历二 惨烈肉搏 血浸高地

高有旺 85岁 远征军第8军82师士兵

黄执中 84岁 远征军第6军新39师少尉军医

董启超并不知道,日军占领滇西后在松山下的功夫最大――松山最高峰子高地筑有2个特大地堡、若干子碉堡,相互之间以交通壕连接,坦克、重炮均能自由出入;松山其余阵地如大垭口、腊勐、滚龙坡等地还有10余个堡垒群,均为永久性工事,由日军第56师团113联队近千人驻守。连日炮击将日军表面阵地基本摧毁,可坚固地堡并无多大损伤。整个6月,远征军第71军28师从大垭口等处艰难登山攻击,遭日军明暗火力网交叉射杀,伤亡1600余人仍无进展。7月,第8军、第6军紧急增援,其中就有高有旺、黄执中两位老兵。

高有旺就是龙陵人,尽管直到1944年初大反攻前夕才参军,但一下子就遇上了打松山这样的空前恶战。记得那几天雨下得很大,高有旺穿着草鞋、扛着“中正式”跟着老兵们爬山,爬到大垭口附近已是周身泥泞,头上也早已是一片火海弹雨。高有旺脸色惨白有些紧张,班长好像是重庆巴县人,连踢了他两脚,口里骂:“龟儿子等哈儿跟倒我,不准乱跑!”

其实班长原先是排长,只因为松山打了一个多月无果,发了火,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率多名高级将领赶到一线督战,命令第8军组织一个尖兵团主攻,师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一律降一级带兵上阵,限期拿下松山主峰子高地。信号弹在怒江上空升起,对岸董启超等炮兵弟兄奋力开炮轰击,为尖兵团扫清障碍。炮火一停,班长猛然跳起高喊“快冲”,高有旺紧端直起身来,跟在班长身后往山上冲去。

山顶原先茂密的松林已被炸得全无踪迹,裸露在地表的除了一堆堆士兵尸体,就是被血浸红的黄土。日本兵躲在很深的战壕里疯狂射击,高有旺一个趔趄栽倒在地,等他抬头一看,冲在前面的弟兄倒了一大片,班长则趴在前面不远的地上破口大骂“龟儿子”。子弹在头上嗖嗖地飞,班长命令大伙扔手榴弹,炸一阵就爬起来往前冲一段,再趴下投弹……渐渐地高有旺觉得离日本兵很近了,因为前方最多10米的地方就是一张张丑陋的面孔在盯着他,不停朝他打枪。班长抄起一把军用铁锹大喊“上”,紧接着便跳起来冲向日军战壕。高有旺来不及多想,装上也跳起冲进几米外的战壕,刚一落地就觉得脚下软绵绵的,一看踩中了一具日军尸体。

一个一米五几的鬼子端着长长的三八大盖狠命朝高有旺刺来,高闪身一躲,手里的“中正式”也刺了个空。小鬼子丢了枪一把将高抱住摔到地上,翻身骑上来命掐住他脖子;高有旺看着面前那张龇牙咧嘴的丑脸心头反而不怕了,双手在地上乱刨,抓起两把土就往鬼子脸上抹去,鬼子拼命躲闪,终于忍不住腾出一只手去擦眼,高顺势扭倒鬼子,一手掐住其脖子一手握拳狠命朝他脸上揍!班长大步赶过来,铁锹起处,小鬼子脑浆迸裂!

血战之后 炸药轰山

惨烈的肉搏战打得松山上空惨云密布许久不散,松山外围阵地大部被占领,只有主峰子高地的那两个大地堡还在继续喷吐火舌,高有旺的班长便在地堡前被打成了马蜂窝。一直在山下江边野战医院的黄执中每天都要收治数百名伤兵,工作量超强不说,好多年轻的兵惨叫着、惨叫着就断了气,让21岁的黄执中神经几乎崩溃!大概是8月中旬的一天,一队工兵背着铁锹等工具从医院外经过,黄执中好奇地问一个兵“去干啥”,那兵神秘地说:“放鞭炮给你看!”

原来,子高地上两大地堡一南一北互为犄角,二百多日军困守在内极难攻克,远征军高层决心从地堡外100多米处挖掘坑道至地堡正下方,再以炸药轰击。第8军工兵连奉命上山,连续奋战数日挖出了左右两条暗槽,在日军地堡下形成了两个炸药室,共安放了3吨强力TNT。8月20日上午9时15分,围攻的远征军各部队纷纷后撤200米,工兵摁动电钮,子高地上瞬间腾起一团硕大的蘑菇云,紧跟着便是地动山摇“轰”的一声闷响,偌大松山竟在微微发抖!两个地堡眨眼工夫便在一连串炮弹、子弹爆炸声中灰飞烟灭,对岸的董启超、山下的黄执中、山上的高有旺全都目睹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就是这一轰,松山主峰被整体削低了1米多!

9月7日,松山一带最后一股日军被歼灭,松山战役结束,日军被打850人,被俘9人,远征军则伤亡官兵6000余人。黄执中率队上山掩埋尸体,挖了3个大坑,分别能装1000人、800人、500人,全部填满了!11月初,50多公里外接连攻了3次的龙陵县城也被攻克,日军第56师团全军覆灭在此。松山、龙陵两战共歼灭日军10000余人,远征军则伤亡约3万,都创下了滇西反攻的纪录!

缅甸战局急转直下远征军结局

当年日军占据松山时的指挥部遗址

远征军失利 由于西线英军一触即溃的大败退,缅北战局急转直下,原先在东线去向不明的日军第56师团此时忽然北进至腊戌、畹町等地,以“千里奔袭”之势深入中国境内,到达怒江边上的惠通桥。“关其后门,断其退路”,完成了对中国远征军的全面战略包围。

" target="_blank">

这种败局也是由国民党军事当局造成的:中国远征军第1路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唯“洋人”马首是瞻,先是轻信英军的不实情报,要求各部队会战于曼德勒。当日军大举扑来对远征军形成大包围之时,他又惊慌失措,急令各部向八莫、密方向撤退,自己则丢下部队先行逃命。因此,尽管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捷报频传,名将辈出,但败局已定,无可挽回。

败走野人山

10万中国远征军分成数路,历尽千辛万苦,冲破敌寇的围追堵截,在紧张危险的战局中苦撑恶斗,开始向云南境内和印度方向撤退。由于敌寇的迂回包抄,他们陷入了日军的重围,不得不与敌周旋,且战且退。1942年5月16日在通过万科地区的细(色)摩(谷)公路时,突然遭到敌人的重兵伏击,在密林中激战两昼夜后,损失惨重的200师等部突出了敌人的重围。5月18日,在一片开阔地前,戴安澜将军不幸胸部、腹部被流弹击中,身负重伤,此后被随从用担架抬着败走于野人山中。

绵延数百里的野人山,无数没有倒在日军枪炮下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却倒在了这片茫茫不见尽头的热带丛林中,野人山因此有了“10万军魂”的传说,成了中国抗日军人在正面战场上演出的一幕最惨烈的悲剧……

戴将军壮烈殉国

戴安澜在担架上忍着伤痛,以必胜的信念指挥部队突围。他屡次询问距离云南的远近,并手指地图,示意部队在茅邦渡河,沿西岸前进。由于连日被日晒雨淋加上缺医少药,伤势迅速恶化,弥留之际,戴安澜当众叫来200师步兵指挥官兼598团团长郑庭笈,拉着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如果我殉国了,你一定、一定要把部队带回祖国”,并伤感地叹道:“我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了!”使人闻之不禁潸然泪下。

1942年5月26日下午,戴安澜在部队行至茅邦时,叫来担架旁的随从替他整理了一下衣冠,并扶他坐起来,向北遥望着祖国,他嘴里喃喃地说:“反攻、反攻……”,并奋力大呼一声:“祖国万岁!”当日下午5时40分,一代抗日名将戴安澜与世长辞。

云南人民的深情厚意

戴安澜将军去世后,全师悲恸万分,他们含着热泪砍伐树木,制成一口棺木,将戴将军的遗体入殓,并由所部598团护送回国。在郑庭笈的指挥下,该团于1942年6月2日冲破日军最后一道防线,举行了闻名中外的郎科大突围,胜利归国。在滇缅边境,一位腾冲老华侨得知戴安澜去世的噩耗后,专程赶到部队,执意将一口为自己准备的楠木棺材献出,以供戴将军盛殓,充分反映了云南民众对这位抗日英雄的深深敬仰之情。

7月15日,“魂兮归来”的戴安澜将军又回到了数月前挥师出征的昆明时,云南各界集会公祭,全城民众站立街头,拭泪致哀,目送这位远征缅甸,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卫了云南大后方,保卫了祖国边陲的抗日爱国名将。龙云等云南地方长官亲自迎柩,并扶柩出城,同时特派部队护送至贵州省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