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治疗癫痫医案-真武汤临床应用医案
颜德馨治心系疾病用药心法
国医大师颜德馨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病的研究,学术上推崇气血学说,诊治心系疾病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倡立“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理论,并提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主要治则,创立衡法观点,为诊治心系疾病建立了一套理论和治疗方法。心为“阳中之太阳”,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致使胸中之阳气不展,无权温化阴寒;且心阳虚衰,五脏失养,脾虚则酿湿生痰,肾失温化,使水气、痰饮等阴寒之邪乘虚而上袭阳位,两寒相得,痹阻心脉,不通则痛,发为胸痹心痛、咳喘气促、小便不利以及颜面、四肢水肿等病症。颜德馨临证推崇《金匮要略》“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之说,归纳心系疾病病机为虚中夹瘀,虚实并见,多以心脏气血阴阳亏损为本,气滞血瘀痰结阴凝阻于心脉为标,总以“气虚血瘀”为其基本病机。临证善于从气血论治,常以益气、温阳、活血为治疗大法。现将其用药心法整理如下。
攻补兼施
攻补兼施是攻邪与扶正同时施用的治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的病证。颜德馨认为,心系疾病多以心脏气血阴阳亏损为本,气滞、血瘀、痰结、阴凝阻于心脉为标。故若纯用温补之品,则气愈滞,血愈虚;单用活血化瘀,则气愈耗,血愈亏,此系疾病实为虚不能补,瘀不受攻。颜德馨遵循王清任“气通血活,何患不除”之说,强调血气以通为用,主张治疗当以攻补兼施贯穿于整个心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临床擅用桃红四物汤。此方寓祛瘀于养血之中,通补相兼,攻而不伐,补而不凝,有“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药效。
冠心病发展至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睡眠中憋醒、水肿等症状,与《金匮要略》中描述的“心水者,其身重且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极为相似。颜德馨推崇《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强调“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认为温运阳气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法则,尤其对一些危重的心血管疾病,更不可忽视温运阳气的应用。立法用药先益气温阳,用附子、干姜、甘草温阳,黄芪、党参、白术益气,配以红花、桃仁活血,葶苈子、泽兰、益母草等泻肺利水,有相得益彰之功。用于“血不利则为水”之证,有“菀陈则除之”的功效。
上下兼顾
上下兼顾是指升清阳与降浊阴药物配伍使用的升清降浊之法。心系疾病的发生、发展前后,气滞血瘀痰结阴凝阻于心脉,导致气机升降失常,又进一步加重或诱发心系疾病。在基础方之上,辅以升麻、柴胡、蔓荆子、川芎等,使得清阳之气上升;桃仁、红花、当归、决明子润肠通便,益母草、茯苓通利小便。用药遵气血论治,又能降泄亢盛之阳。或常用药对葛根、石菖蒲、决明子配伍,其中葛根升发清阳,宣通胸痹;决明子微寒,既可制君臣药的辛燥之性,又可清热凉血泄浊;葛根与决明子升降相配,疏通上下气机,加强运化,则无壅碍;石菖蒲开窍通络,引诸药入血,能宣畅气血,定神益智。或以降香与决明子相配,降泄浊气,使气机升降有序,从而“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心有所养,腠理固密,湿浊渗泄,下窍通利,脏腑调和。或附子与生地黄相配,附子药性干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生地黄性润而趋下,兼有通便作用,故临证常用于阴阳两虚型心功能不全或房颤兼有便秘者。
寒热同施
寒热并用是将寒与热同时施用于一个组方的方法,常用方如半夏泻心汤、乌梅丸、大黄附子汤等。颜德馨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将寒热并用法较好地发挥应用于心系疾病的胶痼复杂之疾。颜德馨认为,气滞血瘀是心血管病的早期病机,但痰瘀交阻是气滞血瘀的最终病理产物。在疾病过程中,痰瘀一旦形成,则缠绵难化,互为转化,且痰瘀内生湿热,留连不去,结滞于络脉,又复损阳气,使气血无法敷布灌注,运行失畅,心神失养,而发心系疾病。临证过程中,颜德馨推崇《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取附子、桂枝等温化水饮,临床常用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加减,并灵活配伍三黄(黄芩、黄连、黄柏)以清湿热、消痰瘀,清化里热且温补同施。
气血并治
气血并治是理气或补气药与活血药同时施用的治疗方法。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素问·调经论》指出:“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朱丹溪亦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心主血脉,血液能运行于脉道之中,循环周身,须依赖心气的推动。气虚气滞,则瘀阻脉道,两种情况互为因果,均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颜德馨提出消除瘀血最妥善的方法是“固本清源”,清源为了固本,固本者亦是为清源。补气活血配伍代表为:人参配苏木。人参甘微苦,有补气安神,固脱生津之功。苏木甘咸,有行血破瘀,消肿止痛之效。二药配伍,补气活血,人参得苏木补而不滞,苏木得人参则活血之力更强,临证用于气虚血瘀所致的心悸征忡,颇能奏效。理气与活血相配则用枳壳与郁金,枳壳走气分,郁金通血分,两药合用,具舒展气机、开滞消痹之功;或用石菖蒲配蒲黄,石菖蒲疏肝气,化脾浊,蒲黄主入血分,兼行气分,二药气味芳香,功能行气血、化痰瘀、开心窍,气血流通,通则不痛,多用于心悸伴有胸痛者。
开合并用
开合并用是宣散药与收涩药同时使用,一开一合,一收一散,相反相成,使两种药物更好发挥功效。升降出入促进了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了正常的生命活动。血液在脉中环周不休,全赖心之搏动、气之推行、脉之畅达。心、脉、气、血是构成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的四大要素,而其中心的功能主要从气血的状态体现出来。脉道的柔和、畅通、条达,是气血行使生理功能的基础和前提。血脉是气血津液正常运行的功能载体,血脉通畅,则升降出入协调平衡。故颜德馨认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更需注重气的升降出入这组矛盾的对立统一,常于温阳益气活血大法上酌加开合并用之品,使郁结开通,气液宣行。临床常用石菖蒲、生蒲黄配伍白芍。《本草从新》曰:“石菖蒲,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开心孔,利九窍,明耳目。”《本草正义》曰:“蒲黄,专入血分,以治香之气,兼行气分,故能导瘀结而治气血凝滞之病。”或以酸枣仁配川芎,酸枣仁养肝血,安心神,川芎条畅气血,疏达肝气,二药相配,一酸收,一辛散,相反相成。收散之药配合,敛散相得,有开有合,开合有度,则血脉通利,气机调和。
升降结合
升降结合是沉降药与升浮药配伍使用,以使全身气机升降斡旋,动静相召,阴阳交泰,气血冲和。心系疾病可因病情轻重而表现各异,轻则胸满憋闷,重则胸膺疼痛,甚则心痛彻背。若胸满痞塞,闷及心背,此乃《金匮要略》所谓“胸痹,心下痞,留气结在胸”之证,系胸中阳气不舒,病机以阳虚气滞居多,其治在气,治疗用药必须兼顾气机升降,临床常辅以枳壳汤治疗心血管疾病。枳壳汤出自《苏沈良方》,枳壳味微苦,主降;桔梗味辛得肺金之用,辛者主升,常用作舟楫之剂;两药配伍,辛开苦降,一升一降,则清气得以上升,浊气自然下降,气机通利。心悸因痰湿内困,或因肝郁不舒,阻滞气机者,均可用以调畅气机。五行中心属火,肾属水,水火是阴阳的征兆,升降为阴阳运动的反映,所以升降运动以心肾为其根本。心与肾相交,为水火相济之象,肾中真气上升,心火不致于上炎,而心火下降,以温肾中真水。故临证治疗常配以交泰丸,一升一降,一阴一阳也。若心火旺盛甚者所致之心神不宁,也常在此基础上配伍百合、莲子心清心安神。
典型医案
患者,男,68岁。心绞痛、心肌梗反复住院治疗,每晚心绞痛发作可达10次之多,病情不稳而请中医会诊。初诊:胸闷心痛,每因发作而憋醒,痛彻项背,心悸气短,每日发10数次,脉沉细,舌紫苔薄。年近古稀,气阴两衰,心气不足,瘀阻心脉,夜间阳微阴盛,故多发作在深夜,当以益气化瘀,用经验方益心汤。处方:党参15g,黄芪15g,葛根9g,川芎9g,丹参15g,赤芍9g,山楂30g,石菖蒲4.5g,降香3g,决明子30g,三七粉1.5g(分冲),血竭粉1.5g(分冲)。7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胸闷已退,痛势亦缓,脉沉细,舌紫苔薄。气虚瘀阻,守原方再服14剂。另吞人参粉1.5g,每日2次。病势减轻,心绞痛消失,随访5年,除劳累或恣啖生冷诱发外,未再因心脏疾患住院。
按患者年近古稀,气阴两衰,心绞痛、心肌梗反复发作损伤心气,瘀阻心脉。一味补益,胸闷心痛难除;一味逐瘀,正气更见耗伤,必把握补泻分寸。初诊因胸闷心痛较甚,侧重化瘀,方用益心汤,党参、黄芪、川芎、丹参益气化瘀,葛根、石菖蒲、降香、决明子升清降浊,三七粉、血竭粉化瘀力强而无伤正之虞。二诊加用人参粉,补其气,化其瘀,宜其常服而无流弊。
注: 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十六,茯苓类方
茯苓类方
东子:茯苓治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局部潴留,则局部水肿,生水泡水痘疱疹。治小便不利,即小便异常,尿频,尿少,尿多。尿少者,易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无弹性者,为浮肿,按之有弹性,但下肢过大者,为肿。茯苓又治肉膶,即肌肉跳动,或因与芍药成药对而治。治肌肉酸重,难以转侧。服热药而身冷者,或因热厥,或因水液代谢障碍,阻碍热量均匀分布。茯苓排水,易使大便干,便秘者宜加大黄。其人苔白,水滑,齿痕,用干姜附子而苔白不能去者,则为茯苓证。茯苓证者易并发苍术证。
白术治骨关节水液代谢障碍,水液潴留骨关节,则骨关节肿胀,若受寒凉,则冷痛,若受炎热,则热痛。茯苓白术药对类方治全身水液代谢障碍,头晕,动静皆晕。
茯苓之长:
茯苓之短:茯苓利小便,夺肠中水,便秘者易加重,故便秘者需加大黄利大便,茯苓大黄为药对,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经方循证情报速递:茯苓、白术、甘草三味药物各自没有镇静催眠作用,但合在一起却有镇静催眠作用,且三味药必须同煎,分开各自煎煮后混在一起则无效,提示共煎的过程发生了某种反应。进一步采用HPLC发现同煎和分煎的汤剂有效成分不同。
蓝莲花:从张仲景经验来看,茯苓主治眩悸。后世医家认为茯苓能“宁心安神”。合观之,则茯苓具有镇静作用。镇静,主要是针对神经精神系统而言的。茯苓镇静,多与半夏和桂枝合用。半夏厚朴汤证为神经症状,苓桂剂也多为神经症状,多有“悸”的表现。《神农本草经》谓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前者类似于奔豚病的逆上,为神经症状;后者则是精神症状。防己茯苓汤治疗“四肢聂聂动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真武汤治疗“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从这三条可以看出,共同特点为肌肉的不自主抖动,都用茯苓。可知此种症状当为茯苓所主治。可进一步推测,茯苓对肌肉也有镇静作用。
《神农本草经》还说茯苓主治“口焦舌干,利小便”。 “利小便”说明原有小便不利。那么,“口焦舌干” 的情况还能“利小便”吗?口渴而小便不利,显然是脱水症状。那么,在脱水情况下又能用茯苓吗?本来就水分不足还要再去利尿,实在是讲不通的。那么,难道是经文写错了吗?也不是!茯苓所治疗的脱水是病人能进水入口,但水分却只能停留在胃,却不能排入小肠。而水分的吸收主要在小肠完成。既然不能进入小肠,则无论喝多少水也纠正不了全身的脱水状态。这种情况大多见于幽门梗阻导致的胃潴留。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五苓散治疗的“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之“水逆”证;还有《外台》茯苓饮治疗的“心胸间有停痰宿水”等,这些描述都类似于胃扩张和胃潴留。基本上又都把茯苓列入方名。尤其是茯苓泽泻汤,重用茯苓达半斤。提示茯苓有促进胃中水分转入肠道或者促进肠道对水分的吸收作用。而并不是单纯的增加肾脏分泌尿液来利尿。一旦脱水得以纠正,则口渴而小便不利自然一并消失。
张仲景常把茯苓和白术配伍使用来治疗心下有水饮而证见口渴和小便不利,这是二者主治的共性。那么,茯苓和白术两者之间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从张仲景原文来看,腹满者可以使用茯苓而不用白术。肌表之水多用白术而少用茯苓,如越婢汤加白术而不加茯苓。肢体关节的肿痛多用白术少用茯苓,如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等。能够配伍附子“走皮中,逐水气”的是白术而非茯苓。不仅是肌表之水,就是心下停水之重者,也多用白术而不用茯苓。如泽泻汤和枳术汤都用白术。可见,就治疗水饮来说,茯苓不及白术。若论镇静,茯苓则远较白术擅长。那些治疗悸、动、惊、恐的处方,可以没有白术,但决不可没有茯苓。
coorus:麻黄先煮是为了去沫,如今煮麻黄基本无沫,当然也就不必先煮了。有些药比较难“进水”,像葛根,伤寒论就要求先煮,其实茯苓也是这样的(据说鲜品稍软有弹性),药煮完切开一看,里面还是干的,所以茯苓先煮或砸碎煮可能比较好。而石膏这样的药,怎么煮出不了多少“有效成分”,就不用折腾了。
......
葵子茯苓散
原文: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原方:葵子一斤? 茯苓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
茯苓甘草汤
原文:1.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论》(73)
2.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伤寒论》(356)
3、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伤寒论》(127)
4.水在肾,心下悸。《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5.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方: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 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注:心下悸为胃内停水的伴有症状,腹诊胃脘部振水间。心下悸者,脐上腹主动脉亢进,按之动悸。
医案:
woyunzhai:半月前一女来诊,述失眠半年,伴心烦心悸,曾治疗不效。诊其舌脉无特别,惟两手厥冷。患者此前因所建的别墅被拆除,而失意苦闷。当时曾想用恩师的除烦或解郁汤等,但考虑到“厥而心下悸”这一特定的方证组合,(以前临证似未曾注意到这一方证)为了验证这一方证,便用茯苓甘草汤。患者昨日来复诊,喜形于色,失眠心烦心悸肢厥皆大减。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简称苓桂术甘汤。
原文: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伤寒论》(67)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4.脉沉者,有留饮。
5.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6.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原方:
伤寒论: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 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注:
东子:治头晕,动则头晕,不动不晕,起则头晕,卧则不晕。
起则头眩,或为“直立性低血压”。
颗粒剂一两计3克剂量:茯苓8,桂枝6,苍术4,生甘草4。
颗粒剂一两计5克剂量:茯苓13,桂枝10,苍术7(实为6.66),生甘草7(实为6.66)。
医案:
经方论坛“逸人谷”医案:06-07-2012,一妇,1955年生,尿稍频急量少,时作腰痛,大便烂日1-2行。舌中、后部白厚,脉细。予苓桂术甘汤原方: 茯苓25桂枝10苍术15生甘草5,均克,一剂。嘱: 当效,若无效请复诊。16-07-2012,带其夫来看耳鸣,说: 药后症状消除,白厚苔亦退去。其夫耳垂出现“冠脉沟”,于是说耳鸣不必怕,心病得当心!答: 心区常有闷痛,休息可消失。查过,“心肌损伤可能”、“心肌细胞坏可能”。
经方论坛“登陆真难”医案:60多岁的男性老人,有“喘病”多年。近来气喘加重,出现脸肿,心悸,纳差,寐不安。更为困苦者是每天午后面部出火,脸红,傍晚自行消退。有时腹胀,头昏。在家挂水,每天六七十块钱,效果不满意。老人是同事的乡邻。老伴过世,小儿子在福建打工,与人打斗坐了班房。长子入赘他乡,因要为老父治病遭到妻子反对,毅然离婚,10岁的儿子也自然归前妻抚养。目前也在外地打工。老人靠低保度日。观其面肿,两颊部有细血管增生,如二尖瓣面容。但心脏听诊无杂音。察其舌象,舌质淡,舌面水滑。脉沉,似有弦象。 处方:茯苓40克、肉桂30克、苍术30克、炙甘草20克。5剂。复诊他说,吃了3剂,病情即好转许多。有一付还煮焦了,弃了。目前症状,小腹时胀,纳增,其他不适俱除。还说,尽可能还吃原方。于是,加量与之。
李宇铭医案:庞某,女,4岁,香港人。2013年7月19日,流涕1个月。1个月前开始鼻流清涕,3周前突然咳嗽,流涕黏稠,有痰难咯,晨起色黄,日间少咳痰,无咽不适,大便1~2日一行。舌暗红,苔白腻,脉细滑,动在关上。与苓桂术甘汤:茯苓60克,桂枝45克,白术30克,炙甘草30克,2剂。以水6碗,煎剩下3碗,分9次服,每日服3次。2013年9月1日上药服后,流涕,咳嗽诸症已除,近日无感冒发作。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又名 桂苓五味甘草汤
原文: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桂苓五味甘草汤》
原方: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注:
医案:
读中医经典:患者女,68岁,半个月来面部烘热,下午3点左右始,至晚上9点左右。结束,二便正常,寐安,舌淡,舌尖有瘀斑,脉弦。处方:桂苓五味甘草汤,茯苓20g桂枝2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 3剂。二诊:服2剂后,烘热止。问:不解何意?如若我处方,当滋阴清热,知母黄柏之属。师:金匮条文:“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迟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认为 “其面翕热如醉状”可以描述面部烘热,为气上冲病机,用桂苓五味甘草汤降气冲。
天之君子:患者是我堂婶,49岁,身高中上,体态较丰,肤色一般,眼较大,平时易疲惫, 常肩背困疼,面颊常现红晕,冬天爱干咳,时有牙疼,以右侧后牙为甚,痛处牙齿已连拔数枚,但牙虽去而痛不止。现以鼻喷热气难忍,头时眩 前来索药。乍闻此症,欲以凉散法治之。继诊其脉:两关浮弦有力,而寸尺俱沉弱,典型的中间强两头弱,两手俱如此。得此脉象,再联系患者平时的体质特点,处方的思路一下便转到了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 汤--------“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遂处方:茯苓15 桂枝12 五味子10 炙甘草8? 1剂,患者于昨晚服药,今天晚饭后又来拿药,告曰下午时感觉症状明显减轻,且牙疼处亦感轻松,再诊其脉:两关较前大缓,寸尺已起,六脉现平,方确信药已中的,遂照前方再开两剂。个人感觉该方应是堂婶调体之的对方,其一切杂症均可治之,有关该患者的情况我会及时上发。
小吹:约4年前,一例女性患者,约近50岁,更年前综合征来诊,口干心悸,半年来多方治疗不愈。后黄仕沛老师接诊,患者对黄师说,她的病怪怪的,又羞于对人言,也未对其他医生诉说过。就是面部烘热发作时,有一股热气从右侧起循腹部往上至面部,甚觉难受,大便秘结,余无特殊。黄师对劳师姐说,此苓桂味甘汤证也。遂处以:桂枝十五克? 茯苓二十四克? 五味子十五克? 生地三十克? 大黄十克? 甘草十二克? 三剂而愈。
yiguiran:2013年3月中旬,本人感冒,鼻塞、偶尔咳嗽吐痰稍粘稠、偶尔流清鼻涕、全身不适;当时不在意。第二天下午4点钟左右,咳嗽加剧来势汹涌--------好象一股气从小腹猛冲逆上的咳嗽,大约一分钟内猛咳好几次,痰也变得清浠如鸡蛋清、感觉最有意思、也最明显的是:几乎伴随咳嗽的同时,痰从心下逆上喉咙如喷泉般涌到口腔,心下稍感胀闷不适,同时鼻涕(清稀)、眼泪一起如泉涌;背部稍感恶寒。有一种憋闷感。舌淡红台白滑,小便稍黄大便偏稀,双关脉弦紧数(大概)。自己开方========小青龙+茯苓。儿子主动帮我抓药,让老婆熬药,晚上7点钟喝一碗药,上床睡到晚上9点多)起来小便畅快淋漓。2个多小时内,病然若失。
又一次让我惊叹经方的神奇!同时得感谢仲景先师、胡老;感谢经方论坛、感谢黄煌老师。因为我在经方论坛向大家学习了3年。对于这种小打小闹的感冒处理起来已经很自信了!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简称苓桂甘枣汤。
原文:1.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伤寒论》(65)
2.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原方: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注:治起则头晕目眩,静则晕止。脐下动悸,或脐处动悸,为欲作奔豚。奔,为跑。豚,为猪。奔豚气,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奔豚病脉象各不相同,应舍脉从证。茯苓治肌肉跳动,桂枝治腹主动脉博动亢进。水可用常流水。白术不治奔豚,亦不妨碍治疗奔豚,无需因脐上筑者而忌讳合方白术,有是证即可用是药。
医案:
天空的雨:患者于十月前因感冒在社区医院上午输液治疗,下午三时突然肚脐处突然跳动不止,呕吐数次,烦乱不休。转院至市、区两级医院胃镜检查示:胃窦炎;做心电图等其他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住院输液八天略有改善出院。后十月来又发作数次。每次在家中苦熬数周好转。2月3日又发作,自觉心中烦乱,肚脐处跳动不止,恶心欲吐,比以前越发严重。其儿媳求助于我。其人形体消瘦,以手按胸趴在桌子上,全身抖动,口中呻咛不止。舌淡苔白滑。桂枝50g茯苓50g? 炙甘草50g? 共研细粉末,每次3g 每天3次,用大枣汤调服 。10日来再无脐下跳动。
黄煌:苓桂甘枣汤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简称,定悸的效果来得快,而且安全。下面,说个今年5月在家乡接诊的案例。
卢老汉,77岁。5月22日初诊:颧骨高凸,两颊深陷,满口假牙已经松脱,说话口齿不清,舌头胖大而紫暗,舌面堆积者浑浊的白苔。他的嗓音嘶哑:“没有气力哇,头晕,晕……,胸口难受,这里……”他伸出手,摸着胸口。家人告诉我,老人有高血压病、房颤、脑梗。最近经常晕厥跌倒,也为此住过医院。希望中医调理。我让病人躺下。他确实很瘦,舟状腹,按之扁平没有弹性,空荡荡的裤管里瘦削干枯的小腿满是皮屑。脉是空大的,按之硬,脉律不齐。“他是‘桂枝人’!”。我当即处方:茯苓40肉桂10桂枝10炙甘草30红枣50,5剂。
6月22日复诊:老人的精神状况明显好转,脸色也显得红润些。他高兴地告诉我,7剂后心慌心悸、起立头晕即明显减轻,胃口和体重都增加了。家人说,上方已经连续服用了17剂。因为还有乏力气短,我在原方上加龙骨、牡蛎、党参,嘱继续间断性服用。
? 苓桂甘枣汤是平冲定悸方。《伤寒论》用于“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65)。脐腹部有强烈的搏动感,如有上冲攻动的小猪,人不仅慌乱难受,甚至可以晕厥。张仲景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具有强烈心慌心悸的患者。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循环系统疾病和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心功能不全、房颤、心律不齐、低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瓣膜病等。这位老人以心悸晕厥为主诉,是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从主治疾病谱对照,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是合适的。
不过,用苓桂甘枣汤还要看人是否瘦弱,舌质是否暗淡?脉搏是否无力?“桂枝人”是一种重要的参照系。“桂枝人”是对适用大剂量桂枝、肉桂以及长期使用桂枝类方的人群作的一种简称。其人多消瘦憔悴,易出汗,易心悸,尤其以舌暗淡或紫暗、舌质胖嫩、脉弱为特征。难道胖的人就不能用此方吗?这倒不能把说绝,有时也有这种可能。但从苓桂甘枣汤药物组成来看,十五枚的大枣,再加上二两甘草,按常理只能用于瘦人,或者说,其人没有浮肿,没有虚胖。甘草让人浮肿,大枣让人肥壮,你看《伤寒论》上的甘草方,大多用在剧烈的汗吐下以后,此时体液丢失严重。大剂量的大枣方,大多用于“虚劳不足”,如炙甘草汤用大枣30枚,薯蓣丸大枣用百枚。
经方中定悸方很多,有些方与苓桂甘枣汤很相似。如苓桂术甘汤不用大枣而有白术,则其特点在利水定悸,可用于饮聚水停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大多见于伴有胃下垂、胃潴留、腹泻等消化道疾病者。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也不用大枣,而有五味子,其特点在固脱定悸,可用于咳喘患者出现多唾口燥,脉微厥逆,“面翕热如醉状”“小便难,时复冒”时,这多是心肺疾病的虚脱之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低血压等多见。一味药物之差,方证同中见异,经方的严谨性于此可见一斑。
......
苓甘五味姜辛汤
原文: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原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医案:
药里真:李某,3周岁,同事的儿子,半月前感冒病愈之后,一直清涕不止,卫生纸擦拭不停,望其舌,质淡苔白而润,口不渴,小便清长。投予苓甘五味姜辛汤。处方:茯苓10,生甘草5,五味子8,干姜10,细辛3,二剂。第三天,询其父,得知,二剂之后,清涕便止。经方的威力真是不可小觑!
......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又名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原文: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老,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原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细辛二两 干姜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简称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原文: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原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开,日三。
四君子汤:管某? 女? 55岁? 半夏眼(眼裂大,敏感,反应快,情感易从眼神流露),体胖。 两月前感冒,经治疗好转,但遗留咳嗽。曾经多处诊治,病情时有反复,未能痊愈。刻诊:阵发性咳嗽,受寒加重,痰少,口干,饮水不多,说话多容易喑哑,余无特殊。舌苔白润,脉缓。我拟诊寒饮。因无鼻塞、清涕、水样痰,故未选小青龙,而用温肺祛饮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五剂,茯苓20 五味子15 细辛6 干姜15 姜半夏12 杏仁15 甘草6。服后效果显著,嘱再服五剂巩固。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原文: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原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右八昧,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原文: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伤寒论》(28)
原方: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依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 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注:
东子: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或为错简,应为桂枝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解表。病饮者,需治其水,水若不治,解表无效。茯苓白术为药对,治水饮,从小便出。桂枝加茯苓白术汤治水饮而致头痛,颈项不适,发热。偏头痛者,宜合细辛类方。
山田业广:考证“头项强痛”,“谓头痛、项强”。
lj200719:如果外证有水饮,只是解外,是没效果的,要先去水饮。如伤寒论28条的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80条的真武汤证,发汗,其人仍发热。厥阴病的,先治其水,再治其厥。 还有伤寒论第98条,面目及身黄,小便难者,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之。我治过一个小柴胡汤证兼水饮而小便不利的病人,先用柴胡桂枝汤,反而增加眩晕,而后加茯苓白术之后则愈~~
......
附子的临床应用与中毒解救
附子,为草本植物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块状子根,如子附母,故曰附子。本药味辛甘,性大热,纯阳无阴,燥烈有毒。具有温补脾肾、助阳引水、逐寒祛湿、温经止痛的功效。为救治元阳衰微、阴寒内盛、风寒湿痹、水湿肿满之要药。
古代医家经验
东汉张仲景为应用附子的大家。在其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附子之方达30余首。如四逆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肾气丸、九痛丸等。张用附子胆大而心细,生附子用于回阳救逆,炮附子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一般用一枚(约9g)或一两(约3g),多则用三枚(约27g)或六两(约18g)。常与干姜、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配伍,树立了附子应用的规范。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创温脾汤,将附子、大黄、人参、干姜、甘草熔于一炉,功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这是对张仲景大黄附子汤的发挥。近人用于急性菌痢、慢性肾炎,疗效很好。
宋代有关附子的创新方增多。如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中的参附汤,为回阳固脱的代表方剂,是抢救心力衰竭的主方。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三生饮,由生附子、生川乌、生南星、木香等组成,为治疗中风偏瘫语謇之名方。还有魏岘《魏氏家藏方》中的芪附汤,被后世立为益气温阳、回阳救逆的主方。
明代的陶华在《伤寒六书》中立回阳救逆汤,方中既有回阳救逆的附子、干姜、肉桂,又有益气生脉的人参、五味子、炙甘草,特别是方中有麝香,增强了附子的温通开窍作用。伟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附子"附方"下记录了可以治疗的104种病证,并含有配方。还记述了三位常服用附子年至耄耋仍"康健倍常"的验方。李氏认为,"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规概论也。"这种从实践经验中悟出的论断,诚实可信。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乃治病保命之要)。并依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创右归饮、右归丸,将附子、肉桂与熟地、山药、枸杞、山萸肉等相伍,被医家推崇为调节肾阴阳代谢的代表方剂。
清代陈修园总结张仲景用附子的经验,乃为"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热,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卷四》),并在《时方妙用》中立消水圣愈汤,此方由仲景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加知母组成,陈氏标为"治水第一方".后人用于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痰饮泛滥、湿浊凝聚的咳喘、阴水、寒疝等,多有良效。特别要提的是王清任所创的急救回阳汤,将附子、干姜与桃仁、红花配伍,诚为回阳救逆法与活血化瘀法组方的典范,为治疗心衰、挽救生命开拓了一条新路。其后,唐容川创天魂汤,将附子、干姜等温里药用于出血证,为治疗虚寒性吐血另设温阳摄血法。
近现代医家经验
近现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对附子的应用,具有独到见解与体会。张锡纯(1860~1933年)善将附子与人参、山萸肉并用,挽救亡阳证,并创敦复汤补相火、运脾胃。上海祝味菊(1884~1951年)针对当时医界"投凉见害迟,投温见害速,投凉之害在日后,投温之害在日前"之偏见,放胆用附子治疗危重病证。观其医案,附子用量超出常用量,少则12~15g,多则30g,故有"祝附子"之名盛传于沪滨。他在处方中,将温阳药附子与潜阳药(灵磁石、生龙齿)或与安神药(酸枣仁、朱茯神)并用,能使阳气振作而潜藏,神气安然而勿浮,深得附子配伍之妙。
云南吴佩衡(1886~1971年)十分尊崇《伤寒论》温扶阳气法对附子的应用,擅长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扶阳散寒剂,并自立寒证标准,即"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气短,少气懒言。"治愈许多阳虚病症。他用附子之量更是惊人,一般在30g以上,多至100g、200g、300g,最多用至450g.常将附子加入辛温发散剂、温里和胃剂、补气剂、滋润剂等方药中。他用附子之法有三,一是用炮制附子;二是与干姜、上肉桂(研末泡水冲入)配伍使用;三是久煎(大剂量煎3个小时以上)。显示出娴熟的临证用药经验。其用附子之量,确有过人之胆识,至今在云南等地仍有一定影响。
蒲辅周(1888~1975年)对附子有着精到的配伍经验。李兴培曾总结蒲氏附子配伍二十三法(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年11期26页)。其主要功效为回阳、温阳、温经、温通、温补、温化、温寒等,它如引火归原、平复厥热、反佐纯寒等亦是不可忽视的配伍。但蒲氏恪守"温而无燥"之规则,认为"药既要对症,用也必须适中,药过病所,温热药的刚燥之性就难免有伤阴之弊。"(见《蒲辅周医疗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年11月版25页)。他还举《伤寒论》附子配伍之例,如附子汤中配白芍、四逆汤中配甘草以及肾气丸中水中取火等,皆取温而不燥之义。其见解委系公允。
上海名老中医方行维先生擅于将附子与羚羊角配伍使用。方氏指出:附子为回阳救逆之妙品,羚羊角为镇肝熄风之要药,一动一静,一温一寒,一阳一阴,药性迥异,相反相成。其作用有二:一则交济阴阳,二则扶阳生阴。对于肝旺于上、肾亏于下,母子相离之证,具有平衡阴阳之殊功。
赵锡武(1902~1980年)运用君药为附子的真武汤治疗心衰、肾衰,配合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三法,疗效理想,被同行称赞。笔者受其启发,曾治一例慢性肾炎高度浮肿病人,原每日用速尿800mg,尿量仅有1000ml,余用真武汤合五皮饮(炮附子用至45g,先煎3个小时),服用3剂,尿量增至3000ml,水肿明显消退。
焦树德善用附子治疗尪痹(主要指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取其"大补肾命真火,祛在里之寒邪",常配熟地、川断以补肾精,配羌活、独活入太阳、少阴、督脉三经,以散在上在下在表在里之寒湿(见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7月版229~234页),并创制尪痹冲剂,解关节之痛,深受病家青睐。[医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
近年来中药新剂型不断涌现。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中以附子为主的新制剂就有参附注射液(红参、附子)、参附青注射液(红参、附子、青皮)、四逆汤注射液(附子、干姜、炙甘草)、芪附注射液(黄芪、附子)等。以参附注射液为例,经300例厥脱证(包括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临床观察,阳气衰脱证189例,总有效率81.48%;气阴耗伤证92例,总有效率86.96%;真阴衰竭证19例,总有效率31.58%。临床应用证明,本药对血液系统、心、肝、肾等主要脏器和系统无明显毒副作用(见《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应用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1997年11月,第7页)。
附子的中毒解救
研究已知,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六种生物碱。这些物质有显著的强心、利尿、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及消炎镇痛作用,但其毒性甚大,其毒性主要是对神经与心脏的损害。中毒时间一般在服药30分钟后出现,长者1~2小时左右。开始见口唇、舌及肢体发麻,继之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进而昏迷,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肢冷脉弱,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不齐,ECG示多发性室性早搏,严重者可突然亡。中毒的直接原因是生用、过量及饮用附子(包括乌头)酒制剂等。
附子中毒解救方法为:
1.用高锰酸钾或浓茶反复洗胃;
2.以迷走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者(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用阿托品;对异位心律失常(室早、室速)明显者,则应用利多卡因,如两者皆有,可同用之;
3.电击转复;
4.相应对症治疗;
5.中药解救方为:金银花30g,绿豆100g,生甘草60g,水煎内服;或蜂蜜内服,每次120g,必要时可服至500g.
怎样避免附子中毒
1.必须用炮制过的附子,禁用生品;
2.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可随意使用含有附子的单验方(特别是含有乌头的中成药);
3.严防超量用药。张仲景用附子约分三等用量。取附子温经散寒止痛时,用18~27g;温补脾肾阳气时,用9~18g;用于寒热夹杂、虫积寒聚时,用6~99g.
4.大剂量用附子,必须先水煎1~3小时以上,再入它药同煎。实验证明,附子经长时间煎煮后,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显著降低。有资料表明,附子经加热处理后,毒性仅为原来的1/200.但其强心成分经煎煮后不被破坏。(见吕兰薰等《常用中药药理》,陕西科技出版社1979年12月版179页)
5.附子与干姜、甘草同煎,其生物碱发生化学变化,毒性大大减低(见周凤梧《古今药方纵横》,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1月版135页)。此三味配伍恰为《伤寒论》中的四逆汤,故又称"张仲景附子配伍法".
十禁三问
根据历代医家经验,有人提出附子应用要坚持十禁三问。
十禁:1.面赤不用;2.舌质红、苔黄不用;3.谵语烦躁不用;4.尿少色赤不用;5.脉数有力不用;这5种临床表现为阳热实证,绝对不能用附子。但临证要与假热证区别,如面红如妆,语言重复而低微,脉浮大无根等,这些是虚阳上越证,是可以用附子引火归原的。6.有严重肝肾疾患及心肌疾患病人勿用;7.体质衰弱、阴虚内热者勿用;8.妊娠期勿用;9.房室传导阻滞者勿用;10.不能与半夏、栝楼、贝母、白蔹同用。
三问:即问病人服附子后,1.睡眠如何?2.尿量多少?3.动静状态。简言之,病人服用附子后,睡眠安然,尿量增多,活动自如而无躁动不安状,为附子用后的正常反应。反之,则应考虑为附子的禁用病证。
高血压及糖尿病的中医疗法
中医的洗肾方法是 用生姜、附子、大黄这个铁三角。肾坏、肾衰竭、尿毒症的病人如果是吃斋的必须开荤,否则没救。因为病人需要摄入特殊的蛋白质才可以治好!例如鲤鱼、鲫鱼、鲈鱼的蛋白质就可以当药来使用,用法是跟红豆一起煮。另外一个辅助品是猪油,就是要很多胆固醇才能好起来!? 张锡纯使用镇肝熄风汤治疗高血压,理由是那个时代人的高血压是阴虚阳亢,但这样的病人基本已经很少。现在的病人大多数是阳虚阴实,属于水毒型高血压。谭述渠治疗高血压的时候,他就分组,一组的人他比较用疏肝利胆的方法,一组用补阳气去水毒的方法。通常他把这个病人医好之后,他就会叮咛这个病人,在平常食物上面可以注意不够,这个保养帮助好起来,当然生菜水果冷饮料都是不准的。
对于高血压高血压、糖尿病,出手前还会遇到一个临床上的困难就是,照理说我们用中药来医这些病效果都很好,但是有一个情况下效果会显得不好,就是当那个病人他原来在吃西药的时候,他的身体会对西药有一种依赖性。如果这个人他没有吃西药,你可能一个月以内就把他血糖降下来没有问题,或者是没有吃高血压的西药,那你可能一个月之内把高血压医好也不太有问题,可是他一旦开始吃西药了,你要他停药之后,他要经过蛮长的时间他的血压才会开始往下降,就是西药不吃有它的反弹力存在的。所以这样子的时候通常你在开药的过程,会让病人很不安心,因为他天天在等他血糖掉下来,都不掉下来,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另外就是,用真武汤之类的方子是很脆弱的中药,就是八两附子也不见得打得赢一杯可乐,所以这个病人除非他真的已经是这条路上的人,否则的话,你叫他配合是几乎做不到的。
民国初年写《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作者彭子益,他有提出一个方法也很好,他说我们用炒白芍一两去炖一个鸡肝一起煮到烂,然后晒干磨成粉,每天早晚各吃一钱这个白芍鸡肝粉,他说这样子也很滋肝阴,他说这个是长期吃对半身不遂是特效药这样子,就是也是一种镇肝熄风的做法。所以如果你是属于比较实证需要镇肝熄风的,可以用的方法非常多,白芍鸡肝方也是一个。? 现在人的高血压90%以上都是水毒型高血压,那水毒型高血压有没有肝风?那有肝风怎么办?或者说有肝风是为什么?那谭述渠对于这个他的解释就是说,因为这个人的肾阳不密藏,所以肝阳才会上亢,或者说就是因为水气转不上来,所以肝才会烧干,会阴虚,会肝风上逆。所以他会把这个虽然有肝阴虚、肝风上逆的现象存在,但是他把他看作是肾阳虚所造成的结果,不把它当作是病因。那么,如果我们现在要治疗一个高血压的患者,几乎都是可以直接开真武汤,镇肝熄风汤这个可以直接跳掉,如果你不敢跳掉的话也没有关系,你就先开镇肝熄风汤。如果那个人是真武汤的患者的话,镇肝熄风汤不要吃到三贴就跟你讲,全身重的像鬼压床一样,那你就知道,不必再用镇肝熄风了,再镇的话人都趴下去了啊,就是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个不必啊。那你看一个人看起来好像阳气很旺,脸红红啊,高血压对不对,你说他怎么知道是真武汤?裤管拉起来,找找有没有水痘红痘冰啊,有时候会有哦,所以这个辩证点不会那么难抓,更何况高血压的主证我们都讲到说头昏心悸——真武汤证啊!
但是即使是用真武汤降血压,这个病人可能人有些其它的这个肝风上逆的主证,我们的医案里头,比如说第十页有大陆的蒲辅周教授用真武汤治疗高血压的加减,他就有加桑寄生、龙骨、杜仲、枸杞、牡蛎,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加减法,他有说明是为什么哦。或者是谭述渠治心脏病,如果那个人他失眠了,心肾不交,他加远志、枣仁;那如果他这个人有头昏肝风上逆,那镇肝风的代表是龙齿、天麻;气虚加党参;消化不良,然后气不降还可以加沉香、厚朴;如果这个人有喘证的话,那你还可以再加地龙干,就是蚯蚓干,让肺里的痰水下来。就是这些加减法呢,同学只要自己稍微看一看这些医案,做一些整理,我想是不难掌握的。
高血压跟肾衰竭都是西医比较无害而且比较无辜的一个领域,因为无论是肾衰竭或者高血压,西医都会有勇气承认,就是这个病其实我们也不太清楚要怎么搞才会好啦。所以呢,比如说肾衰竭,西医能清楚的知道我们没有补药这个东西对不对,我们没有补能量的药这个东西,所以当一个人肾衰竭你如果不帮他洗肾,他就会被毒嘛对不对?所以我们就开发出洗肾的方法来收这个烂摊子。那是病人肾衰竭在先嘛对不对?所以我们来收烂摊子,你不能说错我啊是不是所以这件事情不能够说西医有罪过。同样的像高血压西医也说我们不知道它的原因,但是血压高你会头昏或者怎么样,那我们只好吃一点有副作用的降压药,让你不要头昏能够过日子。其实我也有认识一些长辈,他们高血压一辈子,吃西药一辈子,到后来也是的还ok呀,就是没有得很痛苦哦,也不是说活得很短命啊,这样吃西药吃到我也觉得ok嘛,也不是说吃了之后一定会怎么样惨,不会呀,就是还好。所以高血压跟肾衰竭这两件事,都不会让人感觉到西医的邪恶或者疯狂,他们没有帮到什么事,却偏偏要让你觉得他会医的一个病,这个就非常讨厌了。像高血压跟肾衰竭摆明不会医这样很简单,像前阵子有个官员说什么肠病毒流行,他就说,那不然就祈祷吧,我听了觉得这个人真有良心啊,就很坦诚西医不会医。
糖尿病这个事情是有西医介入了之后反而让病人变得很惨,这是非常讨厌的一件事。我想糖尿病在西医的逻辑里面可能是有一个基本上面的、主轴上面的逻辑矛盾。糖尿病就是细胞吃不到糖,所以这些饥饿的细胞在拉警报,我们的人体就像是慈爱的母亲,发现每个细胞都在喊饿,这么多小鸟在跳,我要怎么喂啊,赶快血糖提高,让我们的河流里面充满了糖,让这些饥饿的细胞都吃到糖,结果西医说,请降血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