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脚治疗小儿癫痫-泡脚对癫疯有用吗
学古人养子十法,助孩子健康成长
古人云:“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意思是说,为人父母者,如果不懂医学知识。尤其是 育儿 知识,而盲目地去照顾、养育孩子,那不是真正的慈爱。笔者为大家普及一下 育儿 知识,学习古人养子十法,帮助孩子 健康 成长。
“养子十法”是由南宋名医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中提出的,“养子十法”内容全面,简单易行,养护效果好,受到了历代医家的推崇,值得借鉴。“养子十法”就是有关小儿养护的十个方法:
一要背暖:
很多家长都知道,一旦孩子穿衣不当,太冷太热或是忽冷忽热,就容易生病。《黄帝内经》云“背为阳,腹为阴”,人的后背属阳,“阳脉之海”的督脉从后背的正中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从督脉的两侧通过。宝宝的背部毛孔较多,汗常从这里排出,冷风也可以从这里吹入。宝宝部受凉可以表现出很多症状,比如发热、打喷嚏、鼻塞、流鼻涕、脖子不舒服、颈痛、咳喘、头痛等等,只要把孩子的后背暖起来,一身的阳气才会强盛,这样才可以很好地抵御外邪,以上不适症状就会大大减少。家长可以使用热水袋暖背、电吹风暖背等方法,帮助孩子驱散外邪。
二要肚暖:
“肚”是脾胃所在的地方,保持肚暖就是保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赖以生存的能量运化中枢,所以脾胃功能正常对宝宝来说非常重要。保持肚子温暖就是为了保护脾胃不受凉。肚子一旦受凉,宝宝会出现肚子咕噜咕噜不停地叫,腹痛、呕吐、拉肚子等。睡觉时围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三要足暖:
“寒从足底生,百病凉上起。”足在人体的最下面,中医理论认为“下属阴”,足部是非常容易遭寒邪入侵的。现代研究表明,足位于肢体的末端,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较差,容易发凉。足部是许多经络交汇的地方,穴位众多,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关系密切。如果寒邪由此入侵,就会引起腹泻、恶心、呕吐、尿频、尿床等。所以孩子下地行走必须穿袜、穿鞋,不能在地板上光着脚丫走路;另外,睡前用温水给孩子泡泡脚也是暖足的好法子。
四要头凉:
古语道:“寒从脚起,热从头散”,头在人体的最上面,中医理论认为“上属阳”,故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相对于脚而言,宝宝头部的温度较高,宝宝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经头部发散。头部是宝宝出汗较多的地方,许多宝宝一奔跑就会出现满头大汗的情况,因为宝宝头部有易热、不易凉的特点,所以保持头部适当的凉爽是有利的。
五要心胸凉:
心胸指的是胸部,中医将心归为五行中的火,认为心本就有火的特质,如果穿衣过多,心胸部过热,穿衣过于厚重臃肿,会压迫到胸部,影响正常心跳与呼吸。现代研究认为:心脏在胸中不停地跳动,肺脏随着呼吸运动也在不停地活动,胸部代谢非常旺盛,产热较多,心胸凉能帮助散热。
六者勿令忽见非常之物:
尽量不要让孩子忽然见到“非常之物”。“非常之物”就是一些孩子平日不常见、容易引起宝宝惊吓的人和事物。宝宝脏腑稚嫩,不但身体发育不全,心神也较成人怯弱,“小儿神气软弱”(《诸病源候论》),容易受到惊吓。“或见未识之人,或闻鸡鸣犬吠,或见牛马禽兽,嬉戏惊吓,或闻人之叫呼,雷霆统炮之声,未有不惊动者也”(《万氏家藏育婴秘诀》)。惊吓会导致宝宝精神不安,引发夜啼、腹泻、癫痫等诸多病。
七者脾胃要温:
中医认为脾胃属土,脾胃是喜温畏寒的,就像自然界中的土地一样,没有足够的热量,万物是无法生长的。寒凉是脾胃的“天敌”,温养才是调摄脾胃之道。孩子的脾胃常不足,怕寒凉的食物,这个寒凉不单单指我们所说的温度冰冷的食物,还包括食物的属性,像香蕉、西瓜等是寒凉食物,孩子吃多了会影响消化、吸收。还有生冷食物,如冰冷汽水饮料、冰激凌等,孩子吃多了就容易出现呕吐、腹痛、腹胀、腹泻。
八者儿啼未定勿便饮乳:
孩子在哭闹时会不断地吸入冷空气,如果在这个时候喂奶,冷空气会与奶或其他食物混在一起,进入胃。如果冷气久久不能消散就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宝宝呕吐、腹痛、腹胀,严重的还会造成全身其他不适。另外,宝宝啼哭时气道处于开放状态,此时喂奶如果有乳汁流入气道,还会引起宝宝剧烈的呛咳和呕吐,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
九者勿服轻粉朱砂:
轻粉、朱砂虽然具有下痰涎、镇静安神的作用,但轻粉、朱砂中都含汞,反复服用此二味药物容易积蓄毒素,引起肝肾功能损害,严重的还有生命危险。平时轻粉朱砂不能乱服,就算其它药物也不能乱吃,“是药三分毒”,用药前一定要咨询专业儿科医生或药师。当然,也不是叫大家讳疾忌医,孩子真的生病了,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该用药的,还是要用药。
十者宜少洗浴:
《小儿病源方论·卷一·养子调摄》提倡“频揉肚,少洗澡”。传统中医观点认为,宝宝出生后1岁以内,尤其是刚出生第1周内应当少洗澡。“如草之芽兮,贵于调养;似蚕之苗兮,慎于保全”(选自明代万密斋《育婴家秘》)”,1周岁以内的小儿,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未经历寒暑,软弱娇嫩,孩子娇嫩柔弱,无法承受反复洗澡带来的刺激,多次洗澡会使宝宝受凉生病的机会增多。当然,这种观点的形成与古时保暖措施缺乏是密切相关的,现在保暖措施以及条件大大改善了,洗浴的次数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现代观点认为:孩子刚打完预防针后不要立刻洗澡,以免洗澡使针口污染;出现频繁呕吐、气喘、气促或其他明显不适时暂时不要洗澡;皮肤受损的时候暂缓洗澡、以免污染创面;孩子刚吃完奶后或吃完饭后不要马上洗澡,建议起码休息半小时以上再洗澡。
“养子十法”涵盖内容非常全面,涉及到了小儿的穿衣起居、喂养、内外调养、安全用药、精神调护等方方面面,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倘若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能遵循“养子十法”,孩子就能拥有 健康 的体魄,快乐地成长!
小儿高热惊撅怎么办
小儿高热惊厥
小儿高热惊厥是因其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所致,主要发生在6个月到3岁的小儿,可有家族史,一般多在疾病初起、体温上升的时候发生,发热伴四肢发凉,面色发灰时易发生,可反复发作,多次惊厥后引起脑缺氧,可影响小儿智力发育,以后发热时应注意:
1.及时发现小儿发热,并及时服用退热药,如小儿体质好,也可配服镇静、止惊、降温的中药,如猴枣散、清开灵等。
2.家中可备一些镇静药如鲁米那、水合氯醛等,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小儿四肢发凉,说明末稍循环不好,可用温热水泡脚,用手揉搓脚底部。
4.家中备针灸针,家长要学会急救时针刺人中、合谷穴等。
5.必要时可配物理降温。
6.惊厥发生,必须去医院诊治,以防中毒性痢疾、脑部疾病等。
单纯高热惊厥,一般3岁以后好转,如反复发作,有1/3可发展成为癫痫。注意孩子精神状态及智力发育情况,如有必要,可查脑电图或进一步检查。
高热惊厥属于中医的急惊风范畴。中医认为,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是由于感受外邪,入里化热,热极生风所致。中医治疗小儿高热惊厥采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惊厥发作之时,急于针刺人中、涌泉等穴位,以尽快控制抽搐,然后再行中药治疗。
小儿高热惊厥发作之时,热势较高,四肢抽搐,两目直视。大约持续3~5分钟后一般能够缓解。抽搐缓解后,患儿发热仍很高,这时如不积极退热,可能还会再次发生惊厥。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治疗应采用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的方法。中药可选用羚羊角、生石膏、钩藤、菊花、生地、桑叶、寒水石、黄芩、郁金等。也可以选用牛黄镇惊丸、救急散、小儿牛黄散等中成药。还可以用水牛角粉冲服。
小儿高热惊厥缓解后,发热渐退,病情平稳之后,中医应根据患儿所患疾病,临床主要证候特点,进行辨证治疗。如果是因为一般感染性疾病导致的惊厥,中药治疗应侧重清热解毒。如果是某种传染病导致的惊厥,中药应针对不同的传染病进行治疗。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中药应加用平肝熄风之品,如钩藤、生杜蛎、僵蚕、地龙、全蝎、蝉蜕等,这样可使肝风平熄,阴阳平衡,避免惊厥再度发作。
有的孩子高热惊厥反复发作,这是因为惊厥缓解后脏腑功能没有得到调理,或者余邪仍然存在。因此,提醒家长们注意,孩子高热惊厥以后应该用中药进一步调理,以防惊厥反复发作。
发烧处理不当,会持续高烧,引起高热惊厥(抽风),损害小儿的神经系统。 发烧体温在38.5度以下可以做家庭处理。首先松解衣服,有的小儿会体温下降。还可以用35%的酒精或温水擦澡,包括颈部两侧、腋窝,大腿根部、胸窝及手足心等部位,约2-4分钟,使血液循环加快,促进热量散发。但切忌擦前胸和腹部。30分钟后再测一次体温。
体温在38.5度以上或持续发热,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请医生查明发烧原因,做检查。退热药应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神奇的穴位~申老师
第一:陷谷穴
陷谷:小腿浮肿?眼皮肿?别怕,这个穴位最消肿!
陷谷:清热解表,和胃行水,理气止痛。
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
定位
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取穴教程
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在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之前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主治
面肿、水肿等水液输布失常性疾患;
足背肿痛;
肠鸣腹痛。
配列缺治疗面目浮肿;
配内庭、太冲主治足跗肿。
1、艾灸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5℃;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2.? 点按2-3分钟。
第二:合谷穴
合谷:神奇的“万能穴”
合谷穴也被称为“虎口”。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解表泄热的作用,在全身数百个穴位中,合谷穴的治疗范围最为广泛,具有全身的治疗作用,是一个包医百病的万能穴,一个随身携带的大药箱。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毅德康经络养生
取穴方法
第1步:伸臂,拇、食两指张开;
第2步:以一手的拇指指间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
第3步:屈指,拇指尖所指处,按压有明显酸胀感,即为本穴。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鼻衄;
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疾病;
肢体、内脏等疼痛;
热病、无汗、多汗,经闭;
腰扭伤,落枕,腕关节痛;
膈肌痉挛。
配颊车、迎香主治牙痛、面痛、面瘫;
配列缺、大椎等主治感冒、头痛、发热等;
配太冲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等;
配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等。 毅德康经络养生
保健养生
1、按摩: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等。
2、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第三 :隐白穴
便血、尿血、血崩,月经过多别担心,此穴最有效!
隐白:调血统血,扶脾温脾。
隐,隐秘、隐藏也。白,肺之色也,气也。
该穴名意指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在足大趾内侧,由足大趾趾甲内侧缘(即掌背交界线,又称赤白肉际)与下缘各作一垂线之交点处,即为本穴。
主治
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证;
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
癫狂、多梦等神志疾患;
惊风;
腹满,暴泻。
配气海、血海、三阴交主治月经过多;
配脾俞、上脘、肝俞主治吐血;
配大敦治疗昏厥。
1、艾灸
艾条悬灸:5-20分钟;
2按摩 ? 用指甲盖点按100次
第四:攒竹穴
制止呃逆,立竿见影
攒竹:祛风解表,通络止痛。
攒,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
攒竹名意指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上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因其性寒而为吸热上行,与睛明穴内提供的水湿之气相比,由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量小,如同捆扎聚集的竹竿小头一般(小头为上部、为去部,大头为下部、为来部),故名。
定位
在面部,当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毅德康经络养生
取穴方法
第1步:正坐或仰卧位;
第2步:皱眉,可见眉毛内侧端有一隆起,即为本穴。
主治
头痛,眉棱骨痛;
眼睑瞤动、眼睑下垂、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等目疾;
急性腰扭伤;
膈肌痉挛。
配头维主治头目疼痛;
配后溪、液门治疗目赤肿痛;
配列缺、颊车主治面瘫、面肌痉挛。
按摩 ? 用第二指腹揉按就可以。
第五:太冲穴
排肝毒,消火气!
太冲:排肝毒,消火气
有人把“太冲穴”比作人体的出气筒,因为它是肝经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经的火穴,能够把肝气肝火消散掉。通过按揉“太冲穴”,可以把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冲出去。
定位
在足背侧,当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取穴教程
取穴方法
第1步:坐位或仰卧位;
第2步:由第1、2足趾间缝纹头向足背推;
第3步:至第1、2跖骨之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可感有一凹陷处,即为本穴。
主治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头面五官病证。
中风,癫痫,小儿惊风;
黄疸、胁痛、呕逆、腹胀等肝胃病证;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等妇科证;
遗尿,癃闭;
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配合谷称为四关穴,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口歪
保健养生
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按摩结束后喝适量的水有助于加速体内的代谢。
常按摩,可起到疏通经络,疏肝理气等保健作用。按揉时力度控制在略微感到疼痛即可,切忌用力过大造成皮下淤血。
太冲穴治感冒:在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适等感觉时,按摩脚上的太冲穴减轻感冒带来的不适,甚至可以使感冒痊愈。
具体方法:先用温水泡脚10~15分钟,用双手拇指由涌泉穴向脚后跟内踝下方推按5分钟后,再由下向上推按至太冲穴5分钟。对咽喉肿痛等病症都能缓解。
第六:天宗穴
对付肩颈问题第一穴!
天宗:生发阳气。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
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定位
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取穴方法
第1步:正坐垂肩;
第2步:确定肩胛冈:肩胛冈是肩膀后一横行的突起,自己右手搭左肩手指摸到的骨头;
第3步:将肩胛冈下缘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分为三等分,当连线的上1/3与下2/3加点处即为本穴。
主治
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
气喘;
乳腺炎。
配秉风主治肩胛疼痛。
保健养生
点按?
用大拇指点按穴位,酸痛为止,注意不要用大力。
第七:大肠俞
消除大肚腩,秀出小蛮腰!
大肠俞:理气降逆,调和肠胃。
大肠,大肠腑也;俞,输也。大肠俞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艾灸大肠俞,能够令消化系统得到刺激,从而增强消化吸收功能,改善大肚腩。
定位
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方法
第1步:正坐或俯卧位;
第2步:两侧骨盆最高点(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处,为第4腰椎棘突;
第3步:在第4腰椎棘突下有一凹陷,此凹陷旁开2横指(食指、中指并拢,以中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二指宽度为1.5寸),即为本穴。
主治
腹胀,泄泻,便秘;
腰腿痛;
坐骨神经痛;
遗尿,肾炎。
配肾俞、命门、腰阳关、委中主治腰脊强痛;
配小肠俞主治二便不利。
1、艾灸
艾条悬灸时间:10-15分钟; ?
.2.按摩?
因为自己按不到,只能用拳捶打局部发热为止。
第八: 风池穴
治疗颈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头痛!
治疗颈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
风池穴因空气传来的水湿之气受外部之热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而得名。风池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头项之交界处,此处正好是进入头部的通道,因此,此穴具有抵挡风邪入侵的作用。
定位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耳鸣等头面五官病证;
中风、不寐、癫痫等神志病证;
颈项强痛;
毅德康经络养生
风池穴配大椎、后溪,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配睛明、太阳、太冲主治目赤肿痛;
配上天柱(天柱穴上5分)、足三里、三阴交对突眼症有一定疗效;
配百会穴、太冲穴、水沟穴、足三里穴、十宣治中风。
风池穴配合谷穴、丝竹空穴缓解治疗偏正头
1、以食、中指一起按摩风池穴,联合嘴唇正下方的凹窝承浆穴按压之,另取手掌根部末端圆形小骨前方凹陷处神门穴,能够放松颈部肌肉、缓解头痛和紧张。
2、以两手指罗纹面,紧按风池穴部位,用力旋转按揉几下,随后按揉脑后,做30次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宜,此法能对安神催眠较为有效。
第九: 意舍穴
治疗恶心呕吐、腹胀肠鸣的特效穴!
意舍:健脾化湿,和胃利胆。
“意”,脾之神也,脾气也。“舍”,来源也。意舍名意指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针灸甲乙经》:消渴身热、面目黄,意舍主之。
定位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毅德康经络养生
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取一线过肚脐绕腹腰一周,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第2腰椎,由此往上推3个椎体(即第11胸椎),再从其棘突下缘旁开量4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主治
腹胀,肠鸣,呕吐,腹泻等胃肠病证。
配期门、阳陵泉主治黄疸。
保健养生
用拇指点按
第十: 商曲穴
消积止痛,健脾和胃
商曲:运化水湿,清热降温。
商,漏刻也。曲,隐秘也。
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行。本穴物质为肓俞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少部分水气吸热后循经上行,如从漏刻中传出不易被人察觉,故名。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毅德康经络养生
取穴方法
仰卧位。从肚脐向上量2横指(拇指),再自前正中线旁开量半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主治
噫气、反胃、腹胀、水肿等脾胃病证;
胸胁胀痛。
配中脘、足三里主治胃痛、腹痛;
配支沟主治便秘。
保健养生
用大拇指点按3到5分钟
第十一:筋缩
治疗癫狂抽搐!
筋缩:平肝熄风、宁神镇痉。
筋泛指筋肉,缩有抽搐之意。穴当肝俞中央,考肝属木,在体主筋,该穴主治狂痫瘈疭,痉挛抽搐诸疾,因名筋缩。
定位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方法
正坐或俯卧位。从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所在椎体为第7胸椎,垂直向下推2个椎体(即第9胸椎),其棘突下缘凹陷处,即为本穴。
主治
脊强;
胃痛;
癫痫,抽搐。
配印堂、鸠尾、腰奇主治癫痫痫. 按摩手法,用拇指点按五分钟,如果自己做,先找个坚硬的物体,躺着时候胸椎棘突下就可以。
第十二: 命门穴
命门:强腰补肾又壮阳
命门穴,人体生命的根本。在男子能藏生殖之精,在女子则紧密联系着胞宫,对两性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命门内含有真阳(真火)、真阴(真水),五脏六腑以及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都由它激发和主持。
定位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毅德康经络养生
取穴方法
第1步:正坐或俯卧位;
第2步:取一线过肚脐中点,水平绕腰腹一周;
第3步:该线与后正中线交点,按压有凹陷处,即为本穴。
主治
遗精、阳痿、等男科病;
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闭经等妇科病证;
遗尿、尿频等泌尿系疾患;
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泄泻,小腹冷痛。
配肾俞主治肾虚尿多、腰酸背痛;
配肾俞、气海、然谷主治阳痿、、滑精;
配天枢、气海、关元主治肾泄、五更泻;
配肾俞、关元主治精子缺乏症。
1、灸法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40分钟;温度:45-48 ℃;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2.按摩法
用拇指按住命门穴,以感觉酸胀为度,揉动数十次。按摩命门穴能改善性冷感,平衡和恢复性功能,还能有效的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
第13期 | 天宗:对付肩颈问题第一穴
毅德康经络养生
天宗:生发阳气。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
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定位
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取穴方法
第1步:正坐垂肩;
第2步:确定肩胛冈:肩胛冈是肩膀后一横行的突起,自己右手搭左肩手指摸到的骨头;
第3步:将肩胛冈下缘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分为三等分,当连线的上1/3与下2/3加点处即为本穴。
主治
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
气喘;
乳腺炎。
配秉风主治肩胛疼痛。
保健养生
1、艾灸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8℃;
艾条悬灸时间:10-15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第14期:胃仓:增进食欲!
养胃穴
胃仓穴
分享给你们
胃仓: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胃”,胃腑也。“仓”,存贮聚散之所也。
胃仓名意指胃腑的湿热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胃腑的湿热阳气,至本穴后,因受人体重力场的作用,湿重而热的阳气既不能上行又不能下行,湿热阳气屯留于本穴之中,故名。
定位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毅德康经络养生
取穴方法
正坐或俯卧位。取一线过肚脐绕腹腰一周,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第2腰椎,由此往上推2个椎体(即第12胸椎),再从其棘突下缘旁开量4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主治
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等脾胃病证;
水肿;
背脊痛。
第15期 | 瞳子髎:专治各种眼疾,赶走鱼尾纹
毅德康经络养生
瞳子髎穴
瞳子髎:平肝熄风,明目退翳。
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髎,孔隙也。
该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
定位
在面部,目外眦旁
取穴方法
第1步:正坐或侧卧位;
第2步:在外眼角旁约1厘米,眼角纹头尽处,即为本穴。
主治
目痛,目赤,目翳等目疾;
头痛,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配睛明、丝竹空、攒竹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配头维、印堂、太冲主治头痛。
保健养生: 用食指点按即可。
第16期 | 不容:腹胀排气,就找它!
不容穴
不容:调中和胃,理气止痛。
不容,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不即不可,容即容纳,穴平脐上6寸,胃纳水谷达此高度,则不可再纳,故名不容。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取穴方法
第1步:仰卧位;
第2步:沿前正中线向下触摸,找出胸骨体与剑突间形成的凹陷,即胸剑联合;
第3步:将胸剑联合到脐中的连线分为4等分,从上1/4与下3/4交点处左一水平线;
第4步:该线与乳中线(过乳头的垂直线)有一交点;
第5步:两个交点的中间处,即为本穴。
主治
胃痛、呕吐、纳少、腹胀等胃疾;
肋间神经痛,肩臂部诸肌痉挛或萎缩。
配中脘、公孙主治胃炎、胃溃疡。
保健养生 自己按摩用大拇指点按200到300次
第期 17大包:关键时刻的“止痛药”!
大包穴
大包:宣肺理气,宽胸益脾。
大包穴为脾之大络,统络阴阳诸络,灌溉五脏,故名大包。
大包就是大包大揽的意思,比如急性腰扭伤,急性脖子扭伤,急性肋间神经痛,大包穴都能治。
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取穴方法
第1步:正坐侧身或仰卧;
第2步:从乳头向下循摸两个间隙(乳头约平第4肋间隙);
第3步:该肋间隙与腋中线(沿腋窝中点向下所作的垂线)的交点处,即为本穴。
主治
气喘;
胸胁痛;
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配三阳络穴、阳辅穴、足临泣穴,治胸肋痛;
配脾俞穴、章门穴,主治食多瘦身;
配足三里,治四肢无力。
第18期 | 建里:体虚者最好的温补药!
建里穴
分享给你们
建里:调健脾胃、消积化滞。
建里,属任脉腧穴。建,建设也。里,与表相对,此指肚腹内部也。
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注入肚腹内部。本穴物质为中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注入体内的经水有降低体内温压的作用,故名。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毅德康经络养生
取穴方法
仰卧位或正坐位。从肚脐起沿腹部前正中线直上量4横指处,即为本穴。
主治
胃痛、腹痛、腹胀、呃逆、食欲不振等脾胃病证;
水肿;
腹肌痉挛。
配内关主治胸中苦闷、呃逆;
配水分治肚腹浮肿。
按摩:用拇指点按就可以。
第19期 | 阴都穴: 治疗胃痛的妙穴
阴都:宽胸降逆,调理胃肠。
阴,阴凉水湿也。都,都市也。
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集散。本穴物质为石关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云集之状,穴外气血不断地聚集本穴同时又不断地向外疏散,本穴如有都市的聚散作用故名
刺激阴都穴,可有效治疗胃痛,刺激方法有点按,按揉,拔罐,艾灸等。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
取穴方法
毅德康经络养生
第1步:仰卧位;
第2步:沿前正中线向下触摸,找出胸骨体与剑突间行成的凹陷,即胸剑联合;
第3步:自胸剑联合与脐中连线的中点处旁开半横指(大拇指指间关节部位的横径为1寸)处,即为本穴。
主治
腹痛、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月经不调、不孕。
毅德康经络养生
配足三里、建里主治腹胀、腹痛。
第20期?
中医急救专家
十宣:清热开窍醒神。
十宣为经外奇穴名。
十宣穴的准确位置十分好认,位于人体十根手指尖,距离手指甲与手指肉边缘0.1寸,左右两边加起来共十个穴。
经常按摩十宣穴,可治疗失眠、中暑、高血压等疾病。按摩十宣穴,最方便的方式是用拇指的指甲用力反复重掐,以有酸痛感为主,刺激总时间每次以不超过5分钟为 ? 宜毅顺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定位
仰掌,十指微屈。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
仰掌,十指微屈。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即为本穴。
主治
用于急救: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晕厥等;
咽喉肿痛。
配十二井穴主治中风闭证;
配大椎、耳尖主治高热和中暑。
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第21期 |
四渎:可有效缓解咽喉肿痛!开窍聪耳,清利咽喉。
四,数量词。渎,小沟渠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
本穴物质为三阳络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在本穴的变化为部分水湿冷降归地,降地之水形成向穴外流溢的数条小沟渠之状,故名。
定位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取穴方法
第1步:坐位屈肘;
第2步: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中点到肘尖的连线中点向下1横指处,即为本穴。(*肘横纹到腕横纹12寸)
主治
手臂疼痛、麻木;
暴喑,耳聋,齿痛、头痛等五官疾患。
配外关、曲池主治前臂疼痛;
配听宫、天牖主治耳聋。
第22期 |
天府:调理过敏性鼻炎的良药!按一按
天府穴
天府:调肺气,清上焦,疏经络。
天,天空,指上而言。府,聚集处。天府名意指本穴为肺经阳气上输天部之门府。
本穴物质由云门穴传输而来,和天府穴处的温度场相比,云门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仍处于高位,在天府穴处气血物质的变化仍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以阳热之气的形式上输于天,穴名之意即在于强调穴内气血物质的这一变化,故名天府。
天府穴,专治“鼻症”。
与鼻相关的疾病,无论是敏感性鼻炎、慢性鼻炎、还是流鼻血等等,统统都可以交给天府穴处理。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坐位,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内侧处即为本穴。
主治
咳嗽、气喘、鼻衄;
瘿气;
上臂痛。
感冒灸贴涌泉可以吗?
涌泉穴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涌泉穴主治1.昏厥、中暑、癫痫、小儿惊风等急症及神志病患;2.头痛,头晕;3.咯血,咽喉肿痛;4.小便不利,便秘;5.足心热;6.奔豚气。
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也就是肾经的井穴,而井穴就是源头的意思,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固本扶正、强身健体!肾中之元气,是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对五脏六腑起着至关重要的温煦、滋润、濡养、激发等作用,女性各种疾病往往都是跟肾虚有关,其中就包括不孕。
而涌泉是肾气的源头,故而我们在此建议想要备孕的灸友:晚上睡觉之前都用热水泡脚(艾草煎水更佳,家里没有点击此处购买),然后通过艾灸或按摩刺激足心处的涌泉穴,可达到补肾养身、保养卵巢之目的,为怀孕打下好基础。
艾灸涌泉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
艾灸是一种中医医疗手法,通过艾灸不同的穴位,可以治疗多种不适病症,而且还具有极好的养生功效,那么艾灸涌泉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艾灸涌泉的作用与好处?艾灸艾灸泉涌穴的好处有很多,下面就来详细了解这样艾灸的好处,以及要注意的内容吧。
1、艾灸涌泉穴的功效
涌泉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能滋补肾之精气,增强腑脏的机能活动,艾灸涌泉穴可起到健身强心,益寿延年,补肾壮阳,养心安神之功效。
2、艾灸涌泉穴的作用
涌泉穴相当于足底疗法的肾上腺反射区,刺激涌泉也就刺激了肾上腺分泌,而肾上腺激素与人的心脑血管和血压关系密切,艾灸这个穴位能引气血下行,起到防治心脑血管病的作用。
涌泉穴还是急救的主要穴位,对于休克虚脱,血压下降,中暑等均有开窍醒脑宁神,复苏升压的作用,对缓解恶心呕吐症状亦有特效。
3、艾灸涌泉穴治疗病症
神经系统病症:小儿惊风,头晕目眩,癫痫,失眠,神经性头疼等症。
口面五官病症:咽痛失音,口疮,咽喉炎,舌骨肌麻痹,急性扁桃体炎。
泌尿系统症:二便不利,肾结石,遗尿。
其他疾病:足心有热,高热不退,咳嗽,肺炎,脑出血,晕车,黄疸,腹泻等。
4、艾灸涌泉穴的方法
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靠近涌泉穴,施予温和灸,以使穴位局部感到潮热舒适为宜,每次灸20分钟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10次。
隔附子灸: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厘米的薄片,用针扎数孔,用大型或中型艾炷点燃放在附子片中心施灸,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施灸5-10壮。
5、涌泉穴的位置
涌泉穴在人的足底,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头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三分之一处。
6、艾灸注意事项
1、注意寒冷,注意保暖,注意在艾灸的时候,尤其是冬季不要碰冷水。
2、艾灸期间不要生气,如果生气,气赌经络,艾灸就不会起作用,反之会加重气血的瘀阻。
3、大饥大饱不宜艾灸,饥饿艾灸容易晕灸,太饱艾灸气血运行慢,容易发生腹胀。
4、患有胃肠疾病的,艾灸期间不要吃食物,灸后半小时才可以吃饭。
5、艾灸前最好喝温开水200-250毫升,艾灸后要喝温热水200-250毫升,甚至更多一点。
6、艾灸前可以洗温水澡,艾灸后半小时,可以洗热水澡,稍稍烫一点皮肤的温度。
7、有些人艾灸的时候,想泡脚,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你可以泡热水脚,水温要高于50度。
8、初次艾灸的人,一定要学会循序渐进逐渐适应热度,逐渐增添灸具,不要一下子上的太多,身体会吃不消,显得太燥。
9、皮肤起泡,小的泡自己可以吸收,大的水泡,一定要挑破后在这里拔罐,使里面的病水尽量拔出。然后温和灸,不要再使用艾灸罐,等泡痊愈后,可以继续使用艾灸罐。如果泡在关节活动部位,要的等待结痂后在灸,关节部位不容易愈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