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门穴治疗癫痫吗-哑门的主治
跟倪师学针灸第10课
腰俞穴
督脉第二个穴道叫腰俞,在尾椎骨上,脊椎第二十一椎,腰俞可治月经不顺。
命门与阳关穴
命门是第十四椎,在肚脐的正对面,从命门往下两椎就是阳关,是第十六椎,阳关穴很少用到。命门穴,针和灸都可以,剧烈的头痛,中医讲的角弓反张就是脑膜炎,在命门上都可以治疗。
命门穴顾名思义是生命之门,练内功可以把关元和命门之间观想成一条线。吸气时,这条线往下沉,这条线沉到会阴的地方。吐气时观想这条线往上升,升到顶的时候,提肛再吐最后一口气。平常小便等到憋不住的时候再去,同时要用力地排出来,养成习惯时,这样每次小便时都在运动下焦,就会长命百岁。
悬枢穴
在第十三椎下,在触诊摸背后的时候,会摸到一个凸、两个凹的,这个凸的才是椎下,下针要在软骨下,所以凸起来的才是椎下。悬枢穴的治症跟阳关差不多,治腰痛。
脊中与筋缩
脊中在第十一椎下,这个穴道只能针,不可以灸,主要是治黄疸、便血。因为它在脾的正后方,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是脾俞,属于膀胱经。
第九椎是筋缩穴,肝主筋,全身的筋是肝在管,这个穴道正在肝的后方。督脉的穴道除了治病以外,还可帮助诊断。筋缩用针和灸都可以,能治癫痫狂。
癫、痫、狂之眼诊法
癫、痫、狂,这三个是不一样的病,在诊断上要看眼睛。第一种,血丝在眼珠的上面,易治,第二种,上下都有血丝,难治,第三种是血丝在下面,不治,就是无法治。这个癫症、痫症、狂症,一般来说,都是精神上有问题,百分之九十九都有便秘。
消渴穴
消渴穴在第七椎、第九椎中间,是经外奇穴,我们叫消渴穴。有糖尿病的人在这里按压会疼痛,治到压它时不痛就是好了,可下针,也可以灸,还可以用来诊断糖尿病是否好了。
至阳穴
至阳穴在第七椎下,也是近取穴,可以治腰脊痛。腰脊痛分很多种,如果是上部,以十四椎为分野,脐下痛都是带脉,脐上的痛是阳维脉,我们选的穴道不太一样。在督脉上面,上面就是至阳,下面就是阳关,你就要看那个穴道是近取穴。
灵台、神道、身柱
第六椎下,这是灵台穴。从第七椎往上一椎,就是第六椎就是灵台。灵台穴这个穴道是帮我们诊断用的,第七椎这个穴道也是可以帮我们做诊断,灵台这个穴道禁针。
第七椎是血会的地方,像病人血癌时,在第七椎都会有压痛点。而第六椎灵台穴进入脊椎骨,是现在标准血癌可以看到的地方。灵台的旁边是督俞,诸阳之会。灵台有压痛点,代表得到过多的营养,实际就是西医讲的白血球增加。在灵台这边就会有过实的现象。灵台穴有压痛,就是标准的血癌。反过来,治到没有压痛,血癌就好了。
神道穴,在第五椎下,这个神道穴,有任何的心脏病按压这里都会有压痛点。在初诊时压它,在治疗后再压它,就发现痛没那么多了。一般用针,因为汗水比较多。
身柱穴,在第三椎。脊椎骨受伤,如果是第三椎裂掉,就完全没办法治。只要第三椎骨还在,第二、第四、五坏,都还有办法救回来。灸身柱穴可以长高、壮身。
大椎与陶道穴
第一胸椎之上是大椎穴,第一椎之下是陶道穴。陶道穴是大椎的助手,大椎穴是真正的大穴。在发烧感冒时,用三棱针在大椎穴放血,挤一点血出来烧就退,因为它是手三阳、足三阳、督脉之会。
哑门与风府穴
在我们的后脑脑骨下方半寸,是我们的风府穴,风府下半寸,就是哑门穴,哑门是督脉阳维之会,哑门跟风府都不能灸,灸哑门的话,一灸就哑了。哑门下针的时候,针下去要对着舌根的方向,到位的时候,病人舌头会吐出来,哑门专治声音发不出来的疾病。风府是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风府就是风之府,风很容易进去的地方,所以是治疗中风头项强痛的穴道,都是近取穴。
倪海厦针灸笔记5
三、督脉经穴篇:
督脉是阳气之海。要知任督二脉之功,先将四门关闭,耳、目、口、鼻先闭起来。
1、长强穴:主治痔疮。 长强穴是足少阴、少阳之会。长强穴下针采用斜刺。下针不用太深,一寸左右。内痔是先血后便。外痔是先便后血。针、灸或中药都能治。
2、腰俞穴: 脊椎骨第二十一椎即腰俞,腰俞可治月经不来。腰俞很少用。
3、命门与阳关穴: 命门是第十四椎,肚脐正对面的穴道是命门,从命门下两椎就是阳关,即第十六椎。阳关穴治腰痛时针灸都可以。阳关穴很少用到。
命门穴针和灸都可以,剧烈的头痛、脑膜炎,用命门可以治。
4、悬枢穴: 在第十三椎下。治症跟阳关差不多,治腰痛等等。
5、脊中与筋缩穴: 脊中在第十一椎下只能针,不可灸。主要是治黄疸、便血 。 人背后两个肩胛骨中间底端画条线,与脊柱交叉的地方就是第七椎。往下是第八椎,再 下就是第九椎即筋缩。 全身肝主筋。 督脉的穴道既可治病, 还可诊断。 筋缩用针和灸都可以。
癫、痫、狂之眼诊法: 把眼划横线来看,第一种看到血丝在眼珠的上面,最好治。第二种黑珠上下都有血丝就 难治。第三种是血丝在下面,不治。
癫症、痫症、狂症,只要精神上有问题,百分之九十九 都有便秘。筋缩可以治疗任何的抽筋,吐白沫,发狂奔走。
第七椎下是至阳穴。在第七椎、第九椎中间,是经外奇穴,消渴穴。可治糖尿病,针, 灸均可。
6、至阳、灵台、神道、身柱: 至阳穴治腰脊痛。脐下痛是带脉,脐上横的痛,选用的穴道不太一样。在督脉上面,上 面就是至阳,下面就是阳关。即近取穴。 第六椎下是灵台穴。第七椎是血会的地方。灵台穴有压痛就是血癌。灵台穴禁针。 第五椎是神道。任何的心脏病在神道都会有压痛点。用神道主要做诊断,下针很少。 第三椎为身柱。灸身柱可身强体壮不感冒。
7、大椎与陶道穴: 在第一胸椎上的穴位即大椎。第一椎之下就是陶道。陶道穴,是头椎和胸椎的区分点, 在动骨和不动骨之间的就是大椎穴。大椎主要是高烧放血。
8、哑门与风府穴: 度骨法来丈量,在脑骨下方半寸,是风府穴。风府下半寸,就是哑门穴。 针下去是对着舌根的方向,下到位的时候,病人舌头会吐出来。哑门专治声音都发不出 来。 病人中风舌强,正面的时候下廉泉,趴过来就下哑门。哑门是督脉阳维之会。在脑部下 针,你只要方向对就不会有问题。哑门跟风府都不灸。 风府是中风的穴道、头项强痛的穴道,都是近取穴。风府是中风的大穴。 脑户、强间,都用针。
9、后顶与百会穴: 两个耳朵耳尖的地方往下到头顶中心点, 再往后五分的凹洞就是百会。 百会往下一寸半 是后顶。 后顶跟前顶都是百会的辅助穴,一般是治疗头痛 。 百会穴治百病。中风时,百会是必取的大穴。
10、前顶、顖会与上星穴: 百会往前一寸半是前顶。 平常下针时, 百会前一寸半,后一寸半, 左一寸半、 右一寸半, 都是加强百会的效果。 下头针时,病人要躺着,百会前的五分处斜刺,刺到百会穴。针在头骨和头骨之间。
用手顺着督脉,一路摸弧度转上去的第一个凹点就是神庭。 前顶往前一寸半就是顖会,顖会再往前一寸半就是上星,上星跟神庭只差五分。治鼻窦 炎 、治鼻子发炎时,在上星用米粒灸。 神庭穴灸比较多,一般很少用针的。脑部或头部的穴道,大部分都是治精神病
11、素髎、兑端、龈交穴: 素髎在鼻头正中间。通常用点刺放血治酒糟鼻。 水沟就是人中。治癫痫、不识尊卑、胡说八道、面肿。 兑端在上唇上面正中间, 平时很少用。 龈交在门牙肉正中间。 针扎上捻捻就出针不留针。 治疗牙龈肿 、腐烂,牙周病 ,放血就好。
经脉知识督脉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体表出于曲骨穴,向下走会,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8穴。督脉穴位从下到上分别是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督脉28穴的位置和作用如下:
1、长强穴
位置: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
2、腰俞穴
位置: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主治:癫狂,癫痫,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
3、腰阳关穴
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
4、命门穴
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月经不调,带下。③泄泻。④腰脊强痛。
5、悬枢穴
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脊强痛,泄泻,腹痛。
6、脊中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泄泻,黄疸,痔疾,癫痫。
7、中枢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黄疸,呕吐,腹胀满,腰脊强痛。
8、筋缩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癫痫,脊强,胃痛。
9、至阳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急性胃疼,黄疸,胸胁胀痛,咳嗽,背痛。
10、灵台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急性胃疼,疔疮,咳嗽,脊背强痛。
11、神道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心悸,心痛,失眠,健忘,咳嗽,噎膈,脊背强痛。
12、身柱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癫痫,脊背强痛。
13、陶道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头痛,脊强。
14、大椎穴
位置: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骨蒸盗汗,周身畏寒,感冒,目赤肿痛,头项强痛,癫痫,咳喘。
15、哑门穴
位置: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二颈椎棘突下缘。
主治:情志变化引起的精神障碍、乏力,聋哑,中风,舌强不语,暴瘖,癫狂痫,后头痛,项强,鼻衄。
16、风府穴位置: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颈痛项强,眩晕,咽痛。
17、脑户穴
位置: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主治:头晕,项强,癫痫。
18、强间穴
位置: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主治:头晕,眩晕,癫狂痫,中风偏瘫。
19、后顶穴
位置: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症,中风偏瘫。
20、百会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眩晕,头痛,昏厥,中风偏瘫,不语,脱肛,阴挺,癫狂不寐。
21、前顶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渊,中风偏瘫,癫痫。
22、囟会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渊,癫痫,小儿惊痫。
23、上星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中风偏瘫。
24、神庭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失眠,惊悸,痫症,头痛,眩晕,鼻渊。
25、素髎穴
位置: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主治:昏迷,昏厥,新生儿窒息,鼻塞、鼻衄、鼻渊、酒(查皮)鼻,目胀痛,视物不清,足跟痛。
26、水沟穴
位置: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晕厥,中暑,中风昏迷,精神障碍,牙关紧闭。为急救要穴,癫狂、痫症,急性腰痛,胃疼不止,口喎面肿。
27、兑端穴
位置: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主治:癫狂,牙龈肿痛,口喎。
28、龈交穴
位置: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主治:急性腰痛,痔疮出血、痔疾疼痛,齿龈肿痛,鼻渊,癫狂。
图解经络穴位按摩速查手册套装的目录
《图解经络穴位按摩速查手册》
学会自我按摩的五大好处
速查表
阅读导航
第1章 手太阴肺经经穴
中府穴 通畅肺腑无阻碍
尺泽穴 腹痛发热首选穴
孔最穴 久坐不痔的秘诀
列缺穴 “列缺”霹雳,阴霾消散
经渠穴 呼吸畅通的法宝
太渊穴 气血不足太渊相助
鱼际穴 失声莫担心,鱼际在手边
少商穴 没事常掐,感冒不来烦
第2章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
商阳穴 胸中气闷找商阳
三问穴 五官病痛全拿下
合谷穴 牙疼是病也不怕
阳溪穴 头痛耳鸣一扫光
下廉穴 肠胃健康,一身轻松
曲池穴 腹痛吐泻不用愁
肩髃穴 肩膀的保健医生
扶突穴 止咳平喘有奇效
迎香穴 抛掉鼻炎鼻塞的烦恼
第3章 足阴明胃经经穴
承泣穴 还你一双明亮的眼睛
四白穴 明目养颜的好帮手
地仓穴 祛风、治感冒,地仓有疗效
颊车穴 口眼歪斜按颊车
下关穴 要想口耳好,按摩下关少不了
头维穴 头痛不可怕,头维赶走它
人迎穴 咽喉肿、高血压,人迎有办法
第4章 足太阴脾经经穴
隐白穴 要想止血快,马上按隐白
太白穴 消除湿疹有太白
公孙穴 调理脾胃的保健师
三阴交 穴妇科疾病的克星
阴陵泉穴 让您便便畅通
血海穴 清血利湿,血海本事
府舍穴 腹痛不愁,府舍解忧
大横穴 大肠疾病找大横
周荣穴 让您心平气顺
大包穴 常按大包穴,睡觉更安稳
第5章 手少阴心经经穴
极泉穴 按压极泉,强健心脏
青灵穴 祛除疼痛无烦恼
少海穴 常按少海,疼痛不来
神门穴 宁心提神疗效好
少府穴 治疗心胸痛,少府最有效
少冲穴 急救中风,要掐少冲
第6章 手太阳小肠经经穴
少泽穴 昏迷不用怕,少泽唤醒他
后溪穴 腰痛按后溪,为您解忧急
阳谷穴 耳鸣不担忧,阳谷是帮手
养老穴 晚年体健靠养老
小海穴 按小海,脸色红润气色佳
肩贞穴 消炎止痛,肩贞常用
天宗穴 美体健胸按天宗
肩中俞穴 常按肩中俞,肩背更有力
颧髎穴 面部疼痛,常按管用
听宫穴 耳朵聪灵听力好
第7章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睛明穴 还您一个明亮的世界
眉冲穴 常按眉冲穴,眩晕都退却
曲差穴 鼻窍通透有曲差
五处穴 癫痫不可怕,五处治好它
承光穴 止痛祛热,还您快乐
通天穴 鼻内畅通无阻
攒竹穴 消除疲劳眼睛好
天柱穴 头脑清楚,天柱帮助
大杼穴 祛热祛痛,大杼常用
风门穴 治疗感冒,风门疗效好
会阳穴 止血治痔疮,全都找会阳
承扶穴 臀部减肥按承扶
殷门穴 强健腿腰,殷门有绝招
委中穴 腰痛背痛求委中
承筋穴 小腿痉挛揉承筋
承山穴 腿脚有力不抽筋
飞扬穴 祛除头痛,神采飞扬
昆仑穴 常按昆仑,清晨睡安稳
申脉穴 宁神止痛不眩晕
至阴穴 难产别发愁,至阴有特效
第8章 足少阴肾经经穴
涌泉穴 缓解腰酸背疼就找涌泉
太溪穴 治疗生殖系统病的好手
复溜穴 肾脏功能的调理师
筑宾穴 筑宾帮您,安心宁神
横骨穴 摆脱男人难言的痛苦
大赫穴 男性健康的福星
气穴 专治生殖泌尿疾病
肓俞穴 告别便秘的痛苦
商曲穴 帮你解决腹痛的烦恼
神封穴 咳嗽气喘点神封
俞府穴 胜过止咳良药
第9章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
天池穴 让全身重新焕发活力
曲泽穴 速效“定心丸”
内关穴 安抚你的胃,体贴你的心
大陵穴 让你口气清新每一天
劳宫穴 手瘁难忍,重掐劳宫
中冲穴 迅速降低体温就找中冲
第10章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关冲穴 调整身体内分泌
液门穴 清火散热的“牛黄解毒片”
中渚穴 治疗更年期女性的疾病
阳池穴 提高怀孕妈妈的幸福度
支沟穴 摆脱便秘痛苦的秘密
天井穴 清热凉血,调理麦粒肿
消泺穴 不花一分钱的减肥法
肩髎穴 上班族的好帮手
颅息穴 耳呜耳痛揉颅息
角孙穴 让眼睛不再受“伤害”
耳门穴 护耳有绝招
丝竹空穴 头痛了点,头晕了还点
第11章 足少阳胆经经穴
瞳子髎穴 为你擦亮“心灵的窗户”
悬颅穴 注意力集中不走神
悬厘穴 结束头痛烦恼,提高工作效率
天冲穴 牙龈肿痛快找天冲
阳白穴 眼保健操现在开始
目窗穴 眼睛疲劳不再用滴眼液
风池穴 清热醒脑还治感冒
肩井穴 防治乳腺炎有特效
环跳穴 轻松解决腰腿疼痛
风市穴 中风瘫痪有望行动自如
阳陵泉穴 抽筋痛苦及时了
阳辅穴 增强你的腰肾功能
足临泣穴 脚上功夫治头痛
足窍阴穴 止痛定咳顺气必点穴
第12章 足厥阴肝经经穴
大敦穴 小腹疼痛有特效
太冲穴 药物降压之外的好方法
曲泉穴 解决男女生殖系统问题
足五里穴 让排尿不再困难
阴廉穴 给女人多一点呵护
中封穴 关爱男人每一天
章门穴 五脏病变的“门户”
期门穴 疏肝利气化积通瘀
第13章 督脉经穴
长强穴 通大便,疗便秘,止腹泻
命门穴 关乎生命存亡的“命门”
身柱穴 小儿止咳定喘有特效
大椎穴 小儿感冒发烧不再犯愁
哑门穴 声音沙哑不必苦恼
脑户穴 头痛感即刻减轻的方法
风府穴 感冒头疼不再打针吃药
强间穴 让你睡好自然心情好
百会穴 忧郁烦躁失眠点百会
前顶穴 头晕头痛找前顶
神庭穴 头晕呕吐眼昏花,神庭一针病如抓
水沟穴 紧急救命它最及时
第14章 任脉经穴
会阴穴 专治男女性功能障碍
中极穴 妇科疾病不用愁
关元穴 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阴交穴 腹泻不止轻揉阴交
神阙穴 肠炎腹痛腹泻有特效
上脘穴 增加你的胃动力
膻中穴 减肥不点增肥点
廉泉穴 治疗舌头不听使唤
《打开五脏说养生(黄帝内经中的清调补五行养生观)》
前言:中医是科学、哲学,还是神学、玄学、伪科学?
序:中医清调补五行养生观的由来
一、清(清毒)
二、调(和调)
三、补(养正)
第一章 21世纪的健康经济学:健康资产与健康负债
第一节 清算你的健康资产与健康负债
一、巨星仙逝,驾鹤西游
二、赚钱容易,赚健康难
三、健康资产与健康负债
四、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自测”
第二节 制订个人及家庭健康计划
一、漠视保健预防的中国人
二、公共营养师。为个人与家人的生命保驾护航
第二章 清毒篇: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第一节 健康人体如何排毒?——六大排毒系统的养护之道
一、人体垃圾输出网——淋巴系统
1.淋巴系统的排毒流程
2.肥胖加重排毒负担
二、人体解毒的将军之官——肝脏
1.强大的解毒功能
2.顽强的再生能力
3.酒精是肝脏的天敌
4.肝损伤的种种表现
5.保肝护肝的保健之道
三、人体的血液过滤网——肾脏
1.憋尿约等于“”
2.充分饮水,排除肾毒
3.多吃补充肾气的食物
四、废物垃圾的代谢通道——肠道
1.肠健康自测
2.粪便里有什么?
3.人体宿便,百病之源
4.什么人宿便多?
5.促进排便,顺利排毒
五、人体面积最大的排毒器官——皮肤
1.皮肤的排毒代谢作用
2.皮肤的基本结构
3.促进皮肤的代谢作用
六、最容易积存毒素的器官——肺脏
1.肺脏最容易被污染
2.身体的废气——呼气与放屁
3.协助你的肺脏排毒
第二节 毒素垃圾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食品、饮品、家居用品与仪容化妆品的种种危险
一、五脏六腑毒素知多少
二、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
第三节 人体的代谢消化过程
一、食物在口中的消化过程
二、食物在胃里的消化过程
三、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过程
第四节 多吃肉食的危害——相当于慢性自杀的“自体中毒”
一、自体中毒:慢性自杀的“毒药”
二、淀粉+蛋白质=难以消化
三、多吃肉食的危害
第五节 你吃的“健康”吗?——无处不在的食物污染
一、多吃零食的危害
二、多吃腌制食品的危害
三、多吃油炸食品的危害
四、吃变质油粮的危害
五、重金属污染
六、土地污染
七、农药污染
第六节 你的家居环境“健康”吗?——无声无息的家居环境污染
一、空气污染
二、室内污染
三、洗涤剂的伤害
第七节 你喝的“健康”吗?——触目惊心的水质污染
一、人类80%的疾病与饮水有关
二、如何选择健康的饮品?
第八节 你的仪容“健康”吗?——世界上受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就是女人的脸
一、越描越黑的化妆品
二、引发皮肤过敏的三大物质
三、强碱性化妆品的危害
四、能引起皮肤痤疮的化妆品
五、动物油脂类化妆品的危害
六、选择植物配方的化妆品
第九节 你的心理“健康”吗?——体壮日“健”,心怡日“康”
一、不良情绪产生毒素
二、压力导致体内垃圾
三、来自生活的四种主要压力
第十节 形成体内垃圾毒素的其他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观念因素
三、习惯因素
第十一节 如何清洁体内垃圾?
一、把握毒素入口关:科学地吃,吃健康的食物
二、把握毒素出口关:及时排泄体内垃圾。疏通经络
第十二节 十二时令季节排毒法
一、春季排毒法
二、夏季排毒法
三、十二时令养生排毒法
第十三节 最佳健康食物排毒法
一、车前子壳:肠胃的“清道夫”
二、草莓:水果皇后
三、沙棘:藏药“圣果”
四、日常生活中的排毒养颜水果
第十四节 饮茶排毒法——为什么说红茶养胃?
一、茶叶的药用价值
二、为什么说红茶养胃?
第十五节 睡眠排毒法
一、睡眠与健康是“终生伴侣”
二、睡眠有助于身体代谢排毒
三、作息养生提倡睡“子午觉”
四、如何改善睡眠?
第三章 调和篇:阴阳平衡,阴平阳秘
第一节 从面色看五脏的荣枯——颜面色诊,察言观色
第二节 《黄帝内经》中的“调和论
一、调节“阴阳平衡”
二、调节“免疫力”
三、调节“酸碱平衡”
四、调节“正邪平衡”
五、调节“五脏平衡”
第三节 调节“酸碱平衡”
一、如何判断体质的酸碱性?
二、酸性体质的危害
三、酸碱性食物如何辨别?
四、调整酸性体质的方法
1.为什么人体会酸化?
2.调整酸性体质的方法
第四节 调节“免疫力”
一、你的免疫力下降了吗?
二、了解人体的自我保护系统
三、损害免疫系统的主要因素
四、提高免疫力的健康生活方式
第五节 调节“五脏平衡”
一、调节五脏六腑的必修课“藏象学说”
1.五脏:心、肝、脾、肺、肾
2.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和三焦
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4.五体五官与九宫七窍
二、十二脏腑分工协作
三、五行养生中的“生克乘侮”
第六节 将军之官:肝系统的调节
一、了解自己的肝系统
二、肝主疏泄,影响健康
三、肝主藏血。影响健康
四、促进脾胃运化
五、肝脏的解毒免疫作用
六、肝脏的再生能力
第七节 营养肝系统需要增强机体免疫力——固本培源,自主健康
一、我国居民的肝病现状
二、肝系统的常见问题
三、春天是养肝护肝的最好时令
四、饮酒对人体的益处和害处
第八节 肝系统与氨基酸
一、生命的基础一一蛋白质
1.蛋白质与人体健康
2.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3.蛋白质的缺乏与过量
4.蛋白质的食物来源
5.膳食参考摄入量
二、蛋白质的基础一一氨基酸
1.三大类22种氨基酸
2.氨基酸对人体有哪些作用?
3.氨基酸从哪里来?
三、各种人群对氨基酸的需求
1.青少年人群对氨基酸的需求
2.中壮年人群对氨基酸的需求
3.老年人群对氨基酸的需求
四、重要的“L-半胱氨酸、L-丙氨酸与牛磺酸”
1.L-半胱氨酸与L-丙氨酸
2.牛磺酸
第十一节 君主之官:心系统的调节
一、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二、心系统对生命的独特意义
三、心华、心窍与心液
四、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保健
五、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1.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
2.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3.大蒜油:血管的“清道夫”
4.沙棘籽油:生命的“软黄金”
5.银杏:植物界的千岁寿星
第十二节 仓廪之官:脾系统的调节
一、人体的后天之本
二、食物在体内的运化过程
三、脾系统与四肢肌肉
四、对脾胃系统的调节保健
五、膳食纤维对肠道健康的作用
1.长寿=“肠”寿
2.膳食纤维是肠内有益菌的重要食物
3.减少食物在结肠中的停留时间
六、肠道益生菌:双歧杆菌
1.便秘的危害
2.清理肠道的方法
3.将衰老制止在肠道中的双歧杆菌
4.双歧杆菌的“营养餐”:低聚糖
第十三节 相傅之官:肺系统的调节
一、肺为“相傅之官”
二、肺主一身之气
三、肺主皮毛
四、肺部容易出现的问题
五、呼吸系统的调理保健
第十四节 作强之官:肾系统的调节
一、人体的先天之本
二、循环系统的常见问题
三、循环系统的调理保健
第四章 补养篇:虚则补之,损则益之
第一节 中医“八法”之“补法
一、均衡补充,细胞再生
二、合理搭配。协同作用
三、中医“八法”之“补法”
四、“春困秋乏”。四季养生
第二节 “补”,从体质养生开始
一、中医养生的“体质”指的是什么?
二、各种体质的综合评价指标
三、如何判断自己的体质?
第三节 八种体质的补养要领
一、阳盛体质者的养生要领
二、阳虚体质者的养生要领
三、痰湿体质者的养生要领
四、阴虚体质者的养生要领
五、气郁体质者的养生要领
六、气虚体质者的养生要领
七、血瘀体质者的养生要领
八、血虚体质者的养生要领
第四节 食品+保健品=清调补节食养生
一、神奇的清调补节食养生现象
二、到底该不该吃早餐?
三、节食方案(健康食品+保健食品)
第五节 要健康更要长寿——不容忽视的保健食品
一、是药三分毒
二、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区别
三、人们为什么需要保健食品?
四、营养保健食品的优点
五、正确使用保健食品
第六节 调节人体五大系统的补养食物
一、大豆(大豆异黄酮、大豆蛋白、大豆卵磷脂、大豆肽):豆中之王
二、糙米: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预防食品
三、芦荟:一种“神秘的植物”
四、螺旋藻:全球最理想的食品
五、燕麦:十大健康食品之一
六、蜂王浆:蜂王幼虫的高活性美食
七、油菜花粉:人体的“完全营养库”
八、玉米:食品之王
九、南瓜:糖尿病人的佳品
十、薏仁:养颜美容,延年益寿
十一、莲子:补中益气,养心益肾
十二、灵芝:被称为瑞草、仙草的灵芝草
十三、冬虫夏草:与人参、鹿茸并称的三大补药
十四、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
十五、山药:保护身材的使者
十六、枸杞子:百果之王
十七、肉桂:南方的人参
第七节 人体五大系统容易缺失的补养矿物质
一、钙:人体不可或缺的生命物质
二、维生素C:抗氧化的人体卫士
三、锌:人体的“生命之花”
四、铬:远离糖尿的病矿物因子
中医治疗的常用穴位有哪些?
下面选取一些中医治疗中的常用穴位,大家可以照图有所了解,可便在按摩中应用。
(1)头、面、颈部常用穴位①百会:属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7寸,相当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之交点。
治疗头痛、子宫脱垂、神经衰弱。
②囱会:属督脉。
体位百会前3寸处。
治疗头痛、眩晕、颜面红肿、鼻塞。
③上星:属督脉。
体位前发际正中上1寸处。
治疗头痛、眼痛、鼻炎、鼻塞、鼻衄。
④率谷:足少阳胆经。
体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咀嚼时有牵动处。
治疗偏头痛。
⑤额中:经外奇穴。
体位印堂穴上1目寸处。
治疗睑缘炎、呕吐、眩晕、额窦炎。
⑥印堂:经外奇穴。
体位两眉头联线之中心。
治疗前头痛、眩晕、鼻病、眼病、高血压。
⑦太阳:经外奇穴。
体位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1寸许的凹陷处。
治疗头痛、头晕、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⑧鱼腰:经外奇穴。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上眉中心凹陷处。
治疗角膜翳、结膜炎、面神经麻痹、上睑下垂。
⑨攒竹: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眉头内侧凹陷处。
治疗头痛、流泪、目赤肿痛、视物不清、角膜白斑。
⑩丝竹空: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眉梢外侧端凹陷处。
治疗偏头痛、眼病、面神经麻痹。
睛明: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眼内眦内1分,向上2分许。
瞳子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眼外眦角外侧5分。
治疗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角膜炎、视神经萎缩。
承泣: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下眼眶边缘上。
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迎风流泪、近视、远视、散光、视神经炎、视网膜炎、白内障等。
四自: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1寸稍内,相当眶下孔体位。
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眼痛。
完骨:足少阳胆经。
体位乳突出下方凹陷处,俯首取之。
治疗耳鸣、牙痛、颊肿、面神经麻痹。
风府: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1寸,相当枕骨粗隆直下方凹陷处。
治疗感冒、头痛、项强、中风。
哑门:督脉。
体位第一、二颈椎棘突间,相当于后发际正中5分处。
治疗脑性瘫痪、头痛、癫痫、聋哑、咽喉痛。
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哑门穴旁开1.3寸,人后发际5分凹陷处。
治疗后头痛、颈项强痛、咽喉痛、神经衰弱。
颈中:新穴。
体位风池穴翳明穴连线中点下2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治疗半身不遂、落枕。
颈根:经验穴。
体位肩并穴前2寸凹陷处。
治疗落枕、肩背痛、颈椎病。
(2)胸、腹部常用穴位①天突:任脉。
体位胸骨柄上缘凹陷处。
治疗哮喘、支气管炎、咽炎。
②中府: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哮喘。
③云门: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胸闷。
④俞府:足少阴肾经。
体位锁骨内端下缘凹陷处。
治疗咳喘、呕吐、胸痛。
⑤膻中:任脉。
体位两乳之间,前正中线。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乳腺炎、肋间神经痛。
⑥天池: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乳头外1寸,第4肋间处。
治疗胸肋痛、腋下肿痛。
⑦巨阙: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剑突下1寸。
治疗心慌、心跳、胃痛、呕吐。
⑧不容:足阻明胃经。
体位脐上6寸,巨阙穴旁开2寸。
治疗胃扩张、肋间神经痛。
⑨上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5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
⑩中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4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呕吐、腹泻、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口冲门:足太阳脾经。
体位耻骨联合上缘,正中旁开3.5寸。
治疗精索痛、睾丸炎、子宫内膜炎。
气冲:足阳明胃经。
体位脐下5寸,曲骨穴旁开2寸。
治疗生殖系统疾病,下肢发凉。
曲骨: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之上方。
治疗遗尿、小便不利、阳痿、遗精、白带多、子宫收缩不全。
会阴:任脉。
体位男子为阴囊与肛门之间,女子为大后联合与肛门之间。
治疗痔疮、阴道炎、尿道炎、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
(3)背、腰部常用穴位①大椎:督脉。
体位第7颈椎棘突下。
治疗热病、头痛、外感、项强、背痛、支气管炎、哮喘。
②肩并: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椎穴与肩峰联线中点,肩部高处取之。
治疗肩痛、落枕、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③肩外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3寸。
治疗肩肿痛、落枕。
④风门: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下1.5寸处。
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荨麻疹。
⑤身柱:督脉。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胸背痛。
⑥肺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感冒、咳嗽、背腰痛。
⑦天宗: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下窝的中央。
治疗肩、背、臂、肘疼痛。
⑧厥阴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治疗神经衰弱、胸闷、胸痛、头顶痛、呃逆。
⑨膏肓: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神经衰弱、久病体虚。
⑩心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心律不整、心慌心跳、神经衰弱。
神堂: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心脏病、气管炎、哮喘、肩背痛。
至阳:督脉。
体位第七胸椎棘突下。
治疗肝炎、胆囊炎、胃痛、肋间神经痛、腰背痛。
会阳: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尾骨下端距正中线旁开约5分处。
治疗经期腰痛、白带过多、腹痛、腹胀、腹泻。
长强:督脉。
体位后正中线尾骨尖下5分。
治疗痔疮、脱肛、腰背痛。
(4)上肢部常用穴位①抬肩:新穴。
体位肩峰前下1.5寸。
治疗肩痛、肩周炎、上肢抬举困难。
②巨骨: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治疗肩臂痛不得屈伸。
③秉风: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上窝中央,天宗穴直上,举臂时呈凹陷处。
治疗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④肩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垂臂合腋、腋后皱襞尽头上1寸(5~59)。
治疗肩胛痛、手臂不能高举、耳鸣。
⑤肩髃: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垂肩时锁骨肩峰端直下约2寸的骨缝中。
治疗肩臂痛、上肢关节痛、偏瘫。
⑥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曲肘成90度时,横纹桡侧头稍外方。
治疗上肢关节痛、肩背痛、退热、高血压、荨麻疹。
⑦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池穴下2寸。
治疗肩臂痛、上肢麻痹、腹痛、腹泻。
⑧扭伤穴:新穴体位稍届时,半握拳,掌心向内,阳池穴与曲池穴联线的1/4与下3/4交界处。
治疗急性腰扭伤。
⑨头痛点:经验穴。
体位前臂桡侧曲池与阳溪联线上1/3处。
治疗头痛、头晕、头胀。
⑩温溜: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阳溪穴上5寸,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联线上。
治疗口腔炎、腮腺炎、牙痛、舌炎、肩臂酸痛。
阳溪: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腕背横纹桡侧端凹陷处。
治疗头痛、眼痛、牙痛、小儿消化不良、手腕痛。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拇、食指合并后,隆起肌肉的最高点。
治疗头痛、牙痛、鼻痛、眼病、发热、面神经麻痹。
会宗: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尺侧旁开约一横指,尺骨的桡侧缘。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支沟: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外关上1寸。
治疗肩臂酸痛、胁肋痛、便秘。
三阳络: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上1寸,两骨之间。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直上2寸,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关节痛、腮腺炎、落枕。
阳池:手少阳兰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中央稍偏尺侧凹陷中。
治疗手腕痛、肩臂痛。
中渚: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半握拳,手背第四、五掌骨间。
治疗耳聋、耳鸣、肩背痛。
腕骨: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手背尺侧,第五掌骨与钩骨之间凹陷处。
治疗肘、腕、指关节炎、头痛、耳鸣、呕吐。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半握拳,第五掌骨小头后方、掌横纹头。
治疗肩背痛、头顶痛、肋间神经痛、腰痛。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小指尺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眼病、乳腺炎、乳汁不足。
尺泽:手太阴肺经。
体位肘横纹中央桡侧,肱二头肌腱之桡侧。
治疗咳嗽、哮喘、肘臂肿痛。
鱼际:手太阴肺经。
体位第一掌骨掌侧中点赤白肉际。
治疗哮喘、咳嗽、发热、咽喉肿痛。
小商:手太阴肺经。
体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约1分许。
治疗咳嗽、中风、咽喉肿痛。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泽侧缘。
治疗心悸、心痛、肘痛、手颤。
臂中:经外奇穴。
体位腕横纹与肘横纹中点联线中点,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偏瘫、前臂神经痛、胸痛。
郄门: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直上5寸,两筋之间。
治疗心动过速、心绞痛、乳腺炎、胸膜炎。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之间。
治疗胸胁痛、胃痛、心慌、心跳、恶心、呕吐、胸闷。
神门:手少阴心经。
体位仰掌、腕横纹尺侧端梢上方凹陷处。
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癔病。
大陵: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治疗心肌炎、肋间神经痛、扁桃体炎。
劳宫: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中心(在三四掌骨之间。
治疗胁痛、中风昏迷、中暑、瘫痪、小儿惊风、精神病。
小海: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肘关节后、屈肘,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
治疗颈项、肩背痛、颊肿、癫痫。
落枕:经外奇穴。
体位手背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5分处。
治疗落枕、肩臂痛、胃痛、咽喉痛。
足跟点:手针穴位。
体位在手腕内侧大陵与劳宫穴上1/4和下3/4的交界处。
治疗足跟痛。
坐骨神经点:手针穴位。
体位手背第四、五指掌关节间近第四指掌关节处。
治疗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痛、臀部及下肢痛。
夜尿点:手针穴位。
体位掌面小指末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处。
治疗夜尿、尿频。
商旧:手阳阴大肠经。
体位食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耳聋、牙痛、手指麻木、发热。
中冲: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中指尖中央,距指甲1分许。
治疗心绞痛、心痛、休克、耳鸣。
关冲: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无名指尺侧端,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咽喉肿痛、热病、肘、臂痛不能举。
少冲:手少阴心经。
体位小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心悸、胸痛、中风、昏迷。
牙痛点:新穴。
体位手掌面第三、四掌骨间,距掌指横纹后约1寸。
治疗牙痛。
十宣:经外奇穴。
体位两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1分许。
治疗用于急救之昏迷、中暑、小儿惊风、癔病、癫痫发作。
落零五:新穴。
体位落枕穴上5分。
治疗胃痉挛、高血压。
(5)下肢部常用穴位①居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仰卧,在髂前上棘与大转子最高点联线中点。
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下腹痛、子宫内膜炎。
②环跳:足少阳胆经。
体位侧卧或俯卧,尾骨尖上2寸(骶管裂孔)与股骨大转子联线的中、外1/3的交界处。
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
③风市: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腿外侧,直立,两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之处。
治疗下肢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坐骨神经痛。
④箕门:足太阴脾经。
体位髌骨内上缘直上8寸。
治疗小便不通、遗尿、下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⑤膝阳关:足少阴胆经。
体位股骨外髁之上方凹陷处,屈膝取穴时,阳陵泉穴上3寸。
治疗膝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
⑥五里:足厥阴肝经。
体位大腿内侧阴廉穴下1寸处。
治疗下腹痛、尿闭、遗尿。
⑦髀关:足阳明胃经。
体位伏兔穴直上6寸与会阴穴水平线之交点。
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⑧梁丘:足阳明胃经。
体位髌骨外上缘上2寸凹陷处。
治疗胃痛、腹泻、乳腺炎、膝关节痛。
⑨鹤顶:经外奇穴。
体位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
治疗膝关节痛、两腿无力。
膝眼:足阳明胃经。
体位屈膝,髌骨下、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之。
治疗膝关节炎。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体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
治疗胃病、溃疡病、腹泻、腹胀、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阑尾穴:经外奇穴。
体位足三里穴下2寸。
治疗急、慢性阑尾炎。抬腿无力。
上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足三里穴下3寸。
治疗腹痛、腹胀、腹泻。
条口: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2寸。
治疗膝关节痛、肩周炎。
下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3寸。
治疗急、慢性肠炎,肋间神经痛。
承扶: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臀下横纹中央。
治疗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尿闭、大便秘结。
公孙:足太阳痹经。
体位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之前下缘凹陷处赤白肉际。
治疗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痛经。
隐白:足太阴痹经。
体位足拇趾内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腹胀、崩漏、多梦、惊风。
蠡沟:足厥阴肝经。
体位内踝尖直上5寸,肝骨内缘。
治疗疝痛、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腿酸痛。
太冲: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背第一、二趾缝间上1?5寸处。
治疗头痛、目眩、高血压、闭经、乳腺炎。
行间: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拇趾、次趾缝间、趾蹼缘后约5分处。
治疗头痛、目眩、月经过多、小儿惊风、肋间神经痛、盗汗。
筑宾:足少阴肾经。
体位太溪穴直上5寸,胫骨内侧缘后约2寸。
治疗排肠肌痉挛、癫痫。
太溪: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与跟腱联线的中点。
治疗膀胱炎、遗尿、月经不调。
照海: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直下1寸。
治疗月经不调、子宫脱垂、扁桃体炎、神经衰弱、便秘。
侠溪: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五趾蹼缘后5分处。
治疗耳聋、头痛、眩晕、胸痛、肋间神经痛。
陷谷: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治疗颜面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涌泉:足少阴肾经。
体位足底前、中1/3交界处,当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呈凹陷处。
治疗头顶痛、小儿昏迷、抽搐、中暑、脑溢血。
调经穴:经外奇穴。
体位在足底部,与足背临泣穴相对处。
治疗痛经、月经不调。
大敦:足阙阴肝经。
体位足大趾外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子宫脱垂、疝痛、遗尿。
历兑: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趾甲外侧,距趾甲角1分。
治疗面神经瘫痪、鼻衄、牙痛、扁桃腺炎、消化不良。
窍阴: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趾外侧,距趾甲角约1分许。
治疗胸膜炎、哮喘、头痛、咽喉炎。
哑门穴突出
哑门穴Yǎmén(DU15)
〖取穴方法〗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弓间韧带和脊髓;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疾病〗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病,衄血,重舌,呕吐。
〖人体穴位配伍〗泻哑门、听会、外关(或中穴渚)、丘墟治高热或疟疾所致耳聋;配人中、廉泉治舌强不语、暴喑、咽喉炎;配百会、人中、丰隆、后溪治癫狂、癫痫。配风池、风府治中风失语、不省人事;配劳宫、三阴交、涌泉等九穴为回阳九针,可以开窍醒神治昏厥;配脑户、百会、风池、太溪、昆仑、肾俞治大脑发育不全;针哑门、肾俞、太溪治疗贫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别名〗舌厌穴,横舌穴,舌黄穴,舌肿穴。
〖穴义〗督脉阳气在此散热冷缩。
〖名解〗
(1)哑门。哑,发不出声也,此指阳气在此开始衰败。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督阳气在此散热冷缩。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因其热散而收引,阳气的散热收引太过则使人不能发声,故名。(病音)门名意与哑门同,(病音)为失语之意。
(2)舌厌。舌,至柔之物也,其所能柔软自如是因为阳气充盛使然也。厌,厌恶也。舌厌名意指督脉的阳气在此散热冷缩为舌所厌恶。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人体的阳气不足则至柔之地的舌部阳气先衰,舌部阳气衰败则舌不能运动自如,故名舌厌。舌肿名意与舌厌近同,肿指阳气太过阴不足则舌为之肿。
(3)横舌。横,横向也。舌,口中之舌也。横舌名意指穴内阳气充盛则舌能活动自如。舌黄名意与横舌同,黄通横。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缩合后横向传来于风俯穴。
〖功能作用〗收引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哑门穴Yǎmén(DU15)
〖取穴方法〗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弓间韧带和脊髓;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疾病〗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病,衄血,重舌,呕吐。
〖人体穴位配伍〗泻哑门、听会、外关(或中穴渚)、丘墟治高热或疟疾所致耳聋;配人中、廉泉治舌强不语、暴喑、咽喉炎;配百会、人中、丰隆、后溪治癫狂、癫痫。配风池、风府治中风失语、不省人事;配劳宫、三阴交、涌泉等九穴为回阳九针,可以开窍醒神治昏厥;配脑户、百会、风池、太溪、昆仑、肾俞治大脑发育不全;针哑门、肾俞、太溪治疗贫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别名〗舌厌穴,横舌穴,舌黄穴,舌肿穴。
〖穴义〗督脉阳气在此散热冷缩。
〖名解〗
(1)哑门。哑,发不出声也,此指阳气在此开始衰败。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督阳气在此散热冷缩。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因其热散而收引,阳气的散热收引太过则使人不能发声,故名。(病音)门名意与哑门同,(病音)为失语之意。
(2)舌厌。舌,至柔之物也,其所能柔软自如是因为阳气充盛使然也。厌,厌恶也。舌厌名意指督脉的阳气在此散热冷缩为舌所厌恶。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人体的阳气不足则至柔之地的舌部阳气先衰,舌部阳气衰败则舌不能运动自如,故名舌厌。舌肿名意与舌厌近同,肿指阳气太过阴不足则舌为之肿。
(3)横舌。横,横向也。舌,口中之舌也。横舌名意指穴内阳气充盛则舌能活动自如。舌黄名意与横舌同,黄通横。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缩合后横向传来于风俯穴。
〖功能作用〗收引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