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宁心安神类 申脉—照海

国医大师治病的泰斗秘方-国医大师治疗癫痫

单穴功用

申脉,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系阳跷脉所生之处,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穴在外踝下凹陷处,经脉之气于申时注入膀胱经,故名申脉。本穴具有疏风解表、安神定志、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头痛、眩晕、中风不语、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癫狂、痫症、疟疾、腰腿酸痛、外踝红肿疼痛。

照海,又名阴跷、漏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为足少阴肾经腧穴,通于阴跷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穴居然谷之下,然谷为肾经荥火穴,寓水中龙火之象,有普天光照之功,故名为照。照海为肾经脉气归聚,犹如水归大海,故名为海。二穴上下呼应,有化气飞升之能,合其意故名照海。本穴具有通经活络、滋阴降火、清热利咽、养心安神之功。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大便秘结、咽喉干痛、四肢懈怠、善悲不乐、癫痫夜发、下肢不遂、失眠。

伍用功能

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跷脉,位于外踝下缘凹陷中,疏风解表,安神定志,舒筋活络,缓急止痛;

照海滋肾盖阴,清热泻火,通经活络,清神志、安心神,利咽喉、止疼痛。

申脉为阳之位,照海为阴之宅。申脉鼓舞阳气、以升为主;照海功擅护阴、以降为要。申脉为膀胱经腧穴;照海为肾经腧穴。申脉为阳跷脉之起始点;照海为阴跷脉之起始点。肾为脏、膀胱为腑,肾为里、属阴,膀胱为表、属阳。

二穴伍用,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阴一阳,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为用,滋阴降火,润肠通便,燮理阴阳,利咽明目,开窍利机,镇静安神,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调阴阳,和气血,疗失眠之功益彰。

主治

1.失眠、多梦,证属阴阳失调者。

2.踝边疼痛、扭挫伤、痹证所致者均可选用。

3.脚气。

4.足内、外翻症。

5.不寐(失眠)。

6.欠症(呵欠)。

操作法

申脉:正坐垂足着地或仰卧,在外踝直下0.5寸,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直刺0.2 0.3寸。

照海:正坐,两足跖心对合,当内踝下缘之凹陷处,上与踝尖相直。或于内踝尖垂线与内踝下缘水平线之交点略向下方之凹陷处取穴。直刺0.3 0.5寸。

经验

申脉—照海伍用,出自《灵光赋》:“阴跷、阳跷两踝边,脚气四穴先寻取。”失眠古曰“不寐”“不得眠”。睡眠的机制,《灵枢·口问》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入睡);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睡醒)。”《灵枢·寒热病》说:“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阴阳交于目锐眦(眼角),阳气盛则瞋目(清醒),阴气盛则瞑目(入睡)。”不寐的病机,《灵枢·大惑论》:“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临证之际,仍拟随证加减,阳亢阴虚失眠者,泻申脉、补照海;心肾不交者,加心俞、肾俞,或加神门、三阴交;胃不和卧不安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吕老体会,证属此类失眠,申脉针刺用泻法,照海针刺用补法。

另外,若遇久罹神经衰弱,长期失眠患者,可用指针疗法,具体操作:临睡前半小时,医者将拇、示指分开,指腹按在申脉、照海处,轻轻点、按、揉、摩5 10分钟,对阴阳失调之失眠亦有良效。

欠症,出自《灵枢·口问》,又称呵欠、欠伸、呼欠。自觉困乏,张口运气之貌,或伸腰呼气之状。经常呵欠,又称数欠,为气虚阳衰,肾气不充的表现。《灵枢·九针》:“肾主欠”。《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夫中寒家喜欠。”意即被寒邪侵犯的人经常打呵欠。又称“欠欤”。证属气虚阳衰,肾气不充者,申脉、照海针刺用补法;阳虚中寒者,申脉针刺用补法,照海针刺用先泻后补法。

失眠案例三

赵某,男,54岁,干部。1997年10月7日初诊。

主诉:失眠1个月余。

病史:患者1个月前始有入睡困难,伴有早醒现象,白天身软乏力,头昏、胀痛,近半个月来病症加重,故来就医。

检查:营养欠佳,精神不振,面色晦黯,舌质淡、苔薄白,根部稍腻,脉弦缓、重取无力。

诊断:失眠(跷脉失调型)。

治疗:调理跷脉,平衡阴阳。处方:申脉、照海(双)。

操作:选30号1.5寸不锈钢针,针尖沿跟骨下缘刺入1.2寸,在得气、守气的基础上,补照海、泻申脉,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守上方治疗1次,当晚即可入睡,连针5次,睡眠恢复正常。

“头者,精明之府”,王绵之治疗脑病用药特点

国医大师王绵之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王绵之精研经旨,注重实践,在70年的临床生涯中,始终在“悟”字上下功夫。本文所述的脑病不是一般的功能性脑病,如头痛、头晕,而是指西医诊断明确、目前尚没有好的治疗方法的疾病,如脑梗、脑出血后遗症、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脑肿瘤、帕金森病、癫痫、运动神经元病、橄榄桥小脑萎缩、脑外伤后遗症、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等等,王绵之对这些疾病的辨证论治有独到之处,笔者侍诊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对脑结构、生理、病理的认识

王绵之认为,在结构上:脑为髓海。《灵枢·经脉》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主骨生髓,髓汇于脑为髓海。《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髓者,皆属于脑。”所以,脑由肾所生之髓汇聚而成。同时,脑靠五脏六腑精气上注充养才能完成生理功能,如《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将视觉的生成、变化与脑紧密联系起来,脑之精源于五脏六腑。故脑为元神之府,需要气、血的滋养。气血充足,神清目明;脑也离不开髓之充养,《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 王绵之认为,虽然在《黄帝内经》时代没有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直至明代李时珍、清代王清任才提出脑是灵性、记性所在,但是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记载“头者,精明之府”,精明二字指出元神的功能,所以在中医学中,心脑同主神明。病理上,由于髓海不足、气血不荣,使元神失养而出现各种症状,《灵枢·海论》中记载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均是说明脑失所养而出现的各种症状。

脑藏元神,为清虚之地,元神依靠精、气、血充养。脑怕寒怕热,寒则伤髓易头痛,热则扰神便神昏;寒从何来,《素问·奇病论》指出:“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热从内生,或大怒血瘀,心肝火炎,或阳明腑实,邪热内干神明;后世温病学中浊邪害清,清窍被蒙,多见于痰湿、痰热、湿热;瘀血阻于脑络,气血失养,易致头痛头晕。肝之疏泄助脾之升清以荣脑,然疏泄太过则肝阳上亢,每可挟痰化风,内乱起矣。王绵之认为,脑病的病机特点为易虚易实,虚证多系精、气、血不足,实证多表现为痰、火、血瘀、阳亢;从脏腑关系而言,虚多与肾脾有关,实则与心肝胃关系密切。

治疗用药特色

常用补肾益气、养血活血、理气化痰等治法

补肾常用生地黄、熟地黄、怀牛膝、肉苁蓉、炒杜仲、桑寄生、天冬、麦冬、枸杞子、鹿角霜、鹿角胶等,平补温补,补而不燥,盖肾是水火之脏,两水涵一火,虽曰水火之宅,实偏阴,所以即是补肾阴药物也是偏温,旨在燮理阴阳水火之关系,但温药补肾易挑动命门相火,故常配牡丹皮防止相火上炎,用砂仁防止熟地黄等补肾碍胃,影响脾胃运化。

补气用四君,四君健脾益气,王绵之尤其喜用生黄芪,盖生黄芪补而升,补脾肺之气,有升清荣脑之意,常配川芎等。川芎为血中气药,“上行巅顶,下达血海”,此处取其上行的特点,两药相合有补气行气活血的作用,使脑气之虚得补,脑络之郁能达,气血运行通畅,脑之元神得养;然升清切忌过度,过度每致化火助阳生风,血压高者、阳热体质者不宜,如欲使用,可配合怀牛膝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引血引火下行,磁石重镇补肾益精,两药既补肝肾治脑髓之虚,又利用其下行特性防止生黄芪、川芎升发太过。四药结合,气血精兼补,气行血活,脑之元神自然恢复正常功能,这是王绵之治疗脑病的深邃思想所在,是他组方配伍的神来之笔。

活血养血用桃红四物汤,补活兼顾,或结合丹参,内寓四物之功、心脑并调之意。当然,生地黄配熟地黄、赤芍配白芍、桃仁配红花是王绵之临证喜用的配伍药对。

重镇之品,针对肝阳而设,如生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生龙齿、珍珠母、磁石、代赭石、炙龟甲,虽然均有潜阳作用,使用时也有讲究,生石决明兼清肝明目通便,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兼安神宁心,磁石兼补肾填精。赭石、龟甲、龙齿也是重镇之药。王绵之指出:“赭石是阳明经的药,是冲脉的药。冲为血海,所以凡是气血上涌者,用赭石治是个好药,比磁石好些,但它是阳明经的药、肝经的药,是镇而不补”。实际临床上,“龙骨、牡蛎作用太缓,如果作为镇肝息风来用,头胀痛得厉害,有中风先兆的时候,用龙齿和生石决明更好”。这是王绵之几十年临床经验的结晶。

清肝息风药用天麻、钩藤等,王绵之的处方用量比较小,一般天麻3g,钩藤6g,老师认为,如大量使用,这些熄风药性外散,有助风之嫌疑。对于如川芎、羌活等辛温香燥的升散药物,即祛外风药物,使用时一定要量小,同时要配性凉沉降之品来牵制,达到升降有制,以免升散助阳,伤津动风。

不同脑病用药不尽相同

治脑瘤,在活血的同时,注重化痰,盖痰瘀是瘤之本。化痰喜用二陈汤、涤痰汤,石菖蒲配生蒲黄是王绵之治疗脑瘤的经典药对,石菖蒲豁痰开窍,生蒲黄活血化瘀,两药合用,痰瘀并治;痰瘀胶结还常配虫类通络,如全蝎、僵蚕、地龙,利用虫类走窜,剔络透邪外出。

对于多发性硬化、炎性脱髓鞘病,注重补肾,盖肾主骨生髓,髓灌于脊柱为脊髓、上汇于脑为髓海。补肾切忌蛮补,主张少火生气,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切忌蛮补而动命门相火。如熟地黄、山萸肉、制首乌、天麦冬、五味子等。多发性硬化反复发作后,髓鞘不断损伤,无法修复,运动功能受限而无力行走,王绵之将之归入“痿证”范畴,在补肾同时,也兼顾调治阳明气血。

老年帕金森病、小脑共济失调者补益肝肾之阴为要,常用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玄参、生龙骨、生牡蛎、炙龟甲等,有滋阴息风之意。

运动神经元病,肢体肌肉、舌体痿软萎缩,精血大亏,在补元气基础上,每用鹿角霜、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血。补气以健脾为主,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四肢肌肉无力,健脾为要。

对于癫痫病,多责之肝责之痰。儿童癫痫脾虚痰湿为多,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之意出入;阴血不足,肝体失养,肝阳化风者,用生地黄、白芍、当归、石斛、白菊花养肝,以生石决明、磁石、夏枯草清肝平肝,以天麻、地龙通络息风。

脑血管病包括脑梗、脑出血,急性期后血瘀,其共同的病理特点,在辨证的前提下,加强活血化瘀,甚至用破血逐瘀药,如土鳖虫、水蛭等。王绵之认为,离经之血即是瘀血,所以脑出血治疗也要活血化瘀,而且要早,但血液的运行必须靠气之推动,气足则血行,所以往往补气活血并用。这一治法对脑外伤也适用。王绵之指出:“偏瘫在左侧比右侧容易好,下边(下半身)的症状比上边(上半身)恢复得快,如果是手屈而不伸,更不好治”。诚是经验之谈,今天验之临床仍然适用。

对于如头痛、头晕、麻木、颤抖、抽搐等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予辨证治疗,如头痛、头晕,早晨起床时明显,稍活动后减轻,但继之又加重,王绵之认为,此系气虚所致,因为方醒之时清气未升,清窍失荣,头痛头晕表现明显,活动后清气上升荣脑,故头晕头痛减轻,但劳则气耗,继续活动气虚愈明显,头痛头晕又加重,所以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麻木乃营卫之行失常,肌肤失养所致,王绵之常用桂枝汤出入调和营卫,桂枝用量较小,或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补气活血通痹。颤抖、抽搐常责之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肝风内动,取吴鞠通的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加减治疗,临床有较好疗效。

典型医案

患者某,男,35岁。初诊时间:1994年9月30日。诉走路不稳伴语言不利半年。患者半年前无诱因出现走路不稳,伴见语謇,症状逐渐加重。在外院查头MRI示橄榄-脑桥-小脑萎缩,给予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近1个月来走路日益困难,已经无法行走,语言謇涩难懂,且小便频数,夜尿益甚。刻诊:走路困难,自己勉强能站立,缓慢挪动2~3步,且摇晃不稳,下肢微肿,语言謇涩,小便急,夜尿多,时有失禁,舌质淡红,边有瘀点,苔薄白,中有黄腻苔,脉细。

诊断:(肾亏血少,气虚痰瘀,虚风内动型)喑痱证(西医称为橄榄-脑桥-小脑萎缩)。

治则:补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痰息风。

方药:生黄芪30g,怀牛膝10g,川芎3g,磁石(先煎)25g,僵蚕6g,炙远志6g,茯苓18g,全蝎3g,石菖蒲12g,红花9g,桃仁9g,当归18g,肉苁蓉12g,炒枳实9g,天麻3g。10剂。

1994年10月11日二诊:上方服10剂,药后下肢力量增加,药前走2~3步,药后能走20~30步,脚肿消,走路轻,尿频减。上方取效,加丹参12g,继进30剂。

以后连续治疗4个月,症状继续好转,能连续行走50米,在室内慢走较以前稳,能自行上厕所,脚不肿,语言较前清晰,小便急改善,每夜小便从5~6次减为2~3次。

按 橄榄-脑桥-小脑萎缩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疾病之一,以慢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目前临床无有效的治疗办法。中医病名为喑痱,以语言不利,走路不稳为特征。肝肾主下焦,筋骨痿弱则不能行走。《素问·脉解》曰:“太阳所谓……入中为瘖者,阳盛已衰,故为瘖也。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说明本病肾虚是本。水亏于下,则风摇于上,所以走路不稳。肾开窍于二阴,主膀胱之气化开阖,肾虚则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急,夜尿频。当然,肢体痿废、语言不利也与气血不足有关,气血不足,肢体与舌体皆为之不用。气虚血行无力则生瘀,气虚津液运行无力则停聚成痰、水饮,舌边瘀点、舌苔中黄,为有痰、有瘀;下肢肿有水饮内停。治疗宜补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痰息风。用大量生黄芪补气,补而能升;川芎辛温,乃血中气药,走窜力强,上行下达,无处不到,配黄芪补气活血,上达至脑,配当归补气养血活血,使脑中气血得养得行;怀牛膝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磁石补肾益精,两药既能补肾以治本,又可因其下行特性,防止生黄芪、川芎升举过度,助火生风;肉苁蓉补肾润肠;石菖蒲、炙远志、茯苓,化痰开窍、宁心安神;僵蚕、天麻、全蝎虫类药,善入络,入络剔邪,化痰息风;炒枳实行气,化痰消痞,有助活血消痰。诸药合用,药证对应,补泻兼顾,服10剂即见效,以后适当调整服药4个月,症状不断改善,能在室内慢走,二便自理。

综上可见,王绵之主张脑心同主神明学说,脑病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虚以脾肾虚、气血虚为主;实以痰瘀湿为患。治疗病证兼顾,补脾肾,益气血,化痰瘀,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其余症状均减轻。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清热明目类 天柱—养老

单穴功用

天柱,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为足太阳膀胱经脉气所发,为本经腧穴。穴在天柱骨(人之头位高像天,颈椎骨支柱头部有擎天之象,故称颈椎骨为天柱骨)的两旁,又应天柱星名,故名天柱。本穴具有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祛风明目、镇静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头痛、项强、恶风、肩背疼痛、鼻塞不辨香臭、头昏目眩、视物不明、落枕、小儿惊痫、癫痫、热病汗不出。

养老,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又是本经郄穴。本穴有补益之性,有益于老年人的 健康 ,令人耳目聪明,故名养老。用于治疗目视不明,视神经萎缩,肩、背、肘、臂酸痛。

伍用功能

天柱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有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祛风明目,镇静止痛之功;

养老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有调和经气、促体液之转化、聪耳明目、益寿延年之效。

天柱以清上为主;养老以安下为要。二穴伍用,一上一下,同经相应,同气相求,通调经脉,调和气血,聪耳明目之功益彰。

主治

1.目眩、视物不明等症。

2.高血压病,症见头晕目眩者。

3.颈椎病,症见头项强痛、转侧不灵等症者。

操作法

天柱:正坐,头稍前倾,先取哑门,再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侧处取之。直刺0.5 1寸,亦可三棱针点刺出血。

养老:①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头的桡侧缘上,与尺骨小头最高点平齐的骨缝中是穴。②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捺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上,然后掌心转向胸部,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是穴。斜刺0.2 0.3寸。

经验

天柱—养老伍用,出自《百症赋》:"目觉(目巟),急取养老、天柱。"临证体会,治精气不足,气血虚弱,以致目视不明,项背强急者,针刺多用泻法,亦可用通经活络法,以通便调气血,活血祛瘀,改善血液循环,吕老认为,此种针法,有葛根汤、冠心二号方之效应。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清热明目类 丝竹空—攒竹

单穴功用

丝竹空,又名巨髎、目髎、月髎。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穴在眉梢外侧凹陷处,眉毛状如丝竹,穴又为手、足少阳脉气所发,故名丝竹空。本穴具有疏调三焦气机、清热泄火、平肝息风、明目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瞤动、视物不明、牙痛、癫痫。

攒竹,又名员在、小竹、始光、眉中、光明、夜光、员柱、元柱、明光、眉本、眉头。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眉如竹叶,穴在眉内侧端凹陷处,为诸阳气攒聚之所,犹新竹之茂,故名攒竹。本穴具有宣泄太阳经气、祛风散邪、清热明目、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寒热头痛、眉棱骨痛、面赤颊痛、视物不明、流泪、目赤肿痛、雀目、眼睑 动、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尸厥。

伍用功能

丝竹空疏调少阳经气、散风止痛、清热泄火、泻肝明目、平肝息风;

攒竹疏调太阳经气、祛风散邪、清热明目、通络止痛。

二穴伍用,太阳、少阳二经并治,疏风散邪,清热泻火,泄热明目,消肿止痛之功益彰。

主治

1.目赤肿痛。

2.眉棱骨疼痛。

操作法

丝竹空:正坐或侧伏,于额骨颧突外缘,眉梢外侧凹陷处取穴。从外向内沿皮刺0.3 0.5寸。

攒竹:正坐仰靠或仰卧,于眉头边缘,入眉毛约0.1寸处取穴。从内向外沿皮刺0.3 0.5寸。

经验

丝竹空—攒竹伍用,出自《胜玉歌》:"目内红痛苦皱眉,丝竹、攒竹亦堪医。"吕老治目赤肿痛除守上法针刺外,常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也有良效,尤其在消肿止痛方面,其效更著。眉棱骨痛,攒竹向鱼腰处透刺更佳。